中国名山:黄山
http://www.newdu.com 2024/11/10 03:11:50 搜狐 佚名 参加讨论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极便于旅游。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的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1996年1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名山 庐山是集风光、文化、教育、宗教、政治于一体的千古世界名山。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了具有突出坐标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庐山地处我国华中腹地,长江中游,交通十分方便,故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观光赏景。其中尤其是许多文人学士、达官显宦和名道高僧,他们为这雄秀奇丽的山水风光所迷恋陶醉,或吟诗作赋,或著文绘画,有的题刻于崖壁,有的述写于书卷,洋洋大观,留传后世,为庐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色彩。所以人们说,庐山不仅是一座山水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 据史书所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登庐山的著名文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在他著述的《史记》中就写道:“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而最早在庐山筑舍而居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建屋于庐山南麓金轮峰下的玉帘泉旁,一面养鹅习字,一面游山览水,怡然自得。后他离开庐山,将所居献作归元寺,这就是庐山自古以来见诸于记载的第一座寺院。 自此以后,来庐山游览的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他们不但在庐山留下了足迹,还在游山的同时有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为庐山的山水文化添加了光彩。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不朽名著,都是在隐居庐山时写成的。著名文人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王守仁、袁枚等人赞赏庐山的诗篇,一直流传至今。大诗人李白更是踏遍了庐山的山山水水,并在九叠屏筑“李太白读书堂”隐居,写出了许多豪气横空、传诵千古的佳作。山上的“花径”是与白居易的名诗有关,白居易谪居九江四年,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代诗人题写庐山和九江的诗文中,他的篇数最多。《琵琶行》、《与元九书》、大林寺桃花》、《庐山草堂记》等都是传世之作。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碧》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咏叹,至今依旧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哲理名言。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庐山重建了白鹿洞书院,设帐授徒,讲经传道,对后世影响很大。而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对庐山山水的精辟评价,更为世人所折服。 庐山不仅以其“俊伟诡特”的自然景观“秀甲天下”,而且又以其丰厚璀灿的文化内涵极富魅力,成为我国名山中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文化名山。 宗教荟萃 庐山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山中寺庙多达380处,东林寺、西林寺和大林寺,称为“三大名寺”,秀峰寺、海会寺、万杉寺、栖贤寺和归宗寺,称为“五大丛林”。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当推东林寺。 东林寺的创建者是晋代高僧慧远。慧远定居庐山36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以东林寺为中心,开展他的佛学和佛教活动。除了在上层士人中宣扬其“法性”(涅槃)理论外,还创造了一种极其社会化、通谷化的成佛捷径,宣扬只须“口念弥陀,心注西方,坐禅修定,息心忘知”,便可死后转生“净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廉价出售的天国门票赢得了大量信徒,东林寺也从此被尊崇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影响远及东洋西域。 慧远除经营自己主持的东林寺外,还扶植资助其师兄弟及门人弟子在庐山兴建了数以十计的寺庙。据记载,庐山的龙池寺、清泉寺、圆觉寺、中大林寺、上崇福寺等,皆慧远所营建。慧远在佛门与士人中的威望,使庐山的佛教徒获得了特别优待。桓玄夺取东晋政权后,下令“沙汰沙门“(即佛教徒),结果南方大批佛寺被拆毁,大量僧徒还俗,但桓玄在禁令中却说:“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使得庐山在一段时间内竟成为南方唯一的佛教圣地。 道教传入后,也以宫观洞府林立,山上也出了不少高僧名道。陶静修(字元德),是道教一代宗师。他于公司461年到达庐山,因爱慕庐山胜景,建太虚观于庐山东南麓的金鸡峰下。庐山本也是道教名山之一,在《云笈七签》中被列为第八小洞天。在陆静修影响下,道教也在庐山与大规模发展的佛教分庭抗礼,挤得了席之地。陆静修死后谥为“简寂先生”,取“止烦曰简,远嚣在寂”之意,太虚观也从此改名简寂观。此外山上道观还有白鹤观、广福观、太平宫等。虽然道教徒也仿效佛教徒,制造了不少神话,如匡裕兄弟七人结庐修道、周颠乘白鹿升天、董奉杏林行医等,但仍未能挽救唐宋后日趋衰落的趋势。清人李渔曾为简寂观撰写一联,愤愤不平地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比起道教来,儒家文化是庐山文化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名山名士,素来是相映生辉的,庐山既是佛道胜地,同时也是儒家文士游历、隐居的好去处。历代游山文士,眼底烟云笔底收,为庐山留下了成千累百的璀璨篇章。 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发展,那就是理学的兴起。理学大师们,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不仅致力于理学的探讨,而且热衷于教书育人,注重塑造文化人格,庐山得此机缘,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白麓洞书院便是典型的代表。 白鹿洞书院的声名是与宋代大儒朱熹分不开的。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字元晦,江西婺沅人)知南康军,来到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上任,得便寻访被无情战火毁坏了的白鹿洞书院旧址,“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极为欣赏,于是积极主张修复遗址,倡导重建书院。他在上丞相公文中写道:“愿得援祠官例,为白鹿洞主,假之稍廪,使得终与诸生讲习其中,犹愈于崇奉异教香火,无事而食也。”充分表现了他欲借“此生聊与此山盟”,复兴儒学,排抑“异教”的心情。按照宋代的制度,道教著名宫观和五岳庙都设有祠官,安置一些年老不能视事的官吏担任,以利领取俸禄。南宋退守半壁江山后,僧多粥少,结果祠官的闲职也被用来安排一些无地安置的壮年官吏。朱熹本人就当过多年祠官,他的奏文,既是“以退为进”,也隐隐包含不满的意味在内。 宋孝宗批准重建书院之后,朱熹亲自担任“山长”,严格办学,明文规定了白鹿洞规五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还规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个学习程序,前四项是“学”或“知”,第五项是“行”,主张知行合一。“行”的内容包括修身、处事、接物三个方面,在修身上,须“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接物上,则要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朱熹在学习上倡导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可以说,白鹿洞书院的这一套教育方法,确立了其后700余年中国儒家文化教育的准绳与规则,影响历史之深之巨,非笔墨所能形容。 朱熹经营白鹿洞书院三年,使书院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并超过各地学校,“遂为海内书院第一”。与朱熹同时期的宋代理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都曾在白鹿洞书院讲过学。这两位代表的是宋朝理学中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另一发展趋势——陆王“心学”。前者以“理”为本位,极端强调先验规范,后者以“心”为本位,更多地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理心之争,喋喋多年,其实是各有可取,又各有所偏的。 至近代,又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传入,使它成为世界六大宗教荟萃之地。由于宗教活动,也推动了庐山山水文化名山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庐山 庐山是一座举世闻名,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名山。自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花200两白银租借牯岭长冲河一带的800亩土地为避暑之所以后,俄、美、英、法、德、意、日、瑞典、瑞士、丹麦、挪威、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商贸名流和国内各界人士,都争相来此兴建度假别墅,总数达640多栋,有英国式、美国式、俄国式、瑞典式、瑞士式、日本式……等等,真可称为是“世界别墅建筑艺术博物馆”。庐山遂亦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避暑胜地。 现在庐山最著名的别墅有张学良住过67号瑞典式别墅、蒋介石和宋美龄住过的120号别墅“美庐”。美庐有“天下无庐美此庐”的盛誉,毛泽东和江青也曾多次于此庐下榻。此外,还有周恩来和邓颖超住过的446和442号别墅,邓小平住过的286号、彭德怀住过的176号别墅等。 这些别墅依山就势,散布于幽谷之侧,溪漳,峭岩之旁,造型幽雅别致,虽留有明显的西式建筑印痕,但已与庐山的自然风物交相融合,成为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庐山又是“国民政府”的“夏都”。蒋介石等国民党大批政要长期在山上举行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而美庐则是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国民党要员自是冠盖云集,热闹异常,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1937年,周恩来曾率中共代表团两次在这里与蒋介石谈判,促使蒋介石发表了抗日谈话,宣布抗战;两次谈判也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解放后,中共中央会议期间,毛泽东先后于1959、1961年在此居住,并在楼上会议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上山,召开重要会议,留下许多撼人轶事。 牯岭街 在千姿百态的庐山诸峰中,有一形似牯牛仰天长啸的奇特山岭——牯岭,环岭形成一座山中小镇,这便是牯岭镇;山镇海拔1167米,因常有云雾弥漫,故有“云中山城”的称谓。 牯岭镇面积4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3万,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在地,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的中心,世界上少有如此繁荣的高山岭镇。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鸟语花香,街区有众多的商店和餐厅。电影院、图书馆、戏院、游泳池、灯光球场、学校等建筑点缀谷中。环岭而设的宾馆、饭店、疗养院、医院、旅行社、邮局、银行等服务设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叶丛中。设计独具匠心的街心公园在正街中段,成半月形。园内有一牯牛雕塑为牯岭标志。周围花香木茂,绿草如茵。园中又设有多种石桌、石椅供游人休息。这里终日游客不断,或散步消遣,或较量棋艺,或促膝而谈,各得其乐,各得其所。白天可在这里凭栏远眺浩浩长江和九江秀色,入夜,可在这里欣赏庐山、九江灯火,美如幻境,恰似人间天堂。 牯岭街又是庐山风景区的交通中心,从这里出发有南北两条登山公路与庐山机场、九江、长江航道、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相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纵览亭 纵览亭又名观云亭,建于鹰嘴崖顶。正方钢筋水泥结构,四柱分立,四角飞翘,敦实、古朴、典雅。 登亭四览,视野极为开阔,可近观牯岭街市,远眺平地山川,赏心悦目。每当云雾自谷底升起,或展如幕幔,或铺似地毯,甚或围亭缭绕,与人嬉戏,挥而不去。 小天池 小天池位于牯岭镇东北约2.5公里的山顶,是此山主要风景点。山上松林覆盖,其间有圆形泉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淹,故有此名。相传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曾扎营于此,饮马池中。 登天池绝顶,气势极为壮观:南眺浩浩鄱阳湖,水天一色;北望茫茫长江,奔腾东去;东观冉冉红日,喷薄而出;南顾牯岭街区,历历在目。登天池亭观云景,所见更是气象万千。每当云雾自剪刀峡冉冉升起,转瞬间江湖飘渺,峰壑迷茫,天池山下即出现景色奇丽、仪态万千的云海奇观,或流泻峰间,状若飞瀑;或摇曳崖前,宛如轻纱;或浓厚罩岭,浑然一体;或团团如絮,蓬蓬如海。瞬息万变。给山川披上一层神秘诱人的外衣。“天池之景”为庐山胜景之一。小天池又是观览落霞的绝佳去处。 诺那塔 诺那塔位于小天池之巅,高21米,白色,俗称喇嘛塔,原为西康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 诺那大活佛毕生反对西藏独立,维护祖国统一,宁死不屈,为人敬仰。1936年圆寂后,其弟子遵嘱将其舍利子安葬于此。当时国民政府曾颁赠“普佑护国法师”称号。次年又建诺那塔院。1991年佛教界捐资修复了诺那塔及祖师殿,并新建了诺那藏精舍等。整座塔高35米,钢筋水泥结构。塔基方型,全承托覆钵式塔身,上部呈圆锥形“十三天”箍柱状,塔顶铜质,正面壶形尖门,刻有藏文咒语和供奉小佛,为一仿印度如来五轮式建筑。 望江亭 望江亭建于剪刀峡上,险峻突兀,亭顶形如伞,底端似台,潇洒幽雅。此亭位置特殊,正倚近天池山,处于虎嘴岭、橄榄山、牯牛岭、日照峰等围抱中,北向却极开阔,壑口恰是遥看长江佳处,故有此名。长江似一条白龙,自天边滚滚而来,甚是壮观。又可凭亭外绝壁之铁栏下视谷底,深若万丈,令人动魄惊心。此地又是观赏晚霞的好去处,每当夕阳西下,赤红色的晚霞,浓抹天际,像锦缎铺天,霞光四射,天池金山,辉煌灿烂,令人陶醉,而大雪后的望江亭却又别具一番景象。 月照松林 月照松林位于牯岭街区西端的牯牛背山脊,为庐山最著名的松林;原名“松树林”、“万松林”。山间依坡就势遍植松树,浓荫蔽空,有闹中取静之妙。松林自岭脊而下,直至沟壑,绵延三里(华里)有余。坡上一径平缓,隐隐延伸,消失于松林深处。入夜,圆月高悬,松风流韵,优美静谧。吟诵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沉浸于此景此境中,别有一番情趣。在岭脊松林簇拥之间,又有众多怪石叠置,或偃卧如牛,或蹲踞如虎,其中还有数十块居高竖立。路边一石岩上有冯祖树题刻的“月照松林”四字,不但是点睛之笔,而且又为沉吟、漫游的人助兴。同一岩石上,还有抗日将领马占山的“树林曲”诗刻。小径西北坡有“松门别墅”,系清末民初名人陈三立的故居。陈的诗和道德均为后人所崇仰。石上“虎守松门”等题刻为其手迹。这些石刻、故居为松林增添了无尽的文化意蕴。 天桥 花径湖以下,两崖拱峙、峭石堆砌,恰似断桥,故名。传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战败后率领兵士逃上庐山。慌不择路,独骑至此,面临陡壁绝壑,后有追兵,前无进路,他即仰天长叹“天绝我也”。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刹那间,金光闪耀,一条金龙从天而降,化作虹桥横跨悬崖两端,形成一桥,朱元璋绝处逢生,立即扬鞭跃马而过。待陈友谅尾追至桥头,却龙飞桥断,只好鸣金收兵。 天桥之奇,尚不全在桥本身。桥临绝谷,绝谷之内,多峭壁峰壑,层层刻剥,如堆如砌,蔚为奇观。或如雄狮长啸,或似猛虎跃间,或如捷猿攀登,或若仙翁盘坐。如遇云海自谷底涌起,银浪翻滚,真似蓬莱仙桥。待云雾飞上桥面,游人只需轻轻拂扫,便又飘然而去。 锦绣谷 循天桥小径前行,脚底便是锦绣谷,因山花烂漫如锦绣而得名。相传东晋大僧慧远居东林寺时,曾经常来此采药。锦绣谷花开四时,既有满谷纷芳的山樱花、牯岭梅花、云锦杜鹃,又有古今闻名的庐山瑞香花。据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僧人比丘常喜昼寝于谷中巨石上,梦中闻异香扑鼻,醒后发现是此花花香袭人,故名“睡香花”,后人改名为“瑞香”,取其吉祥之意。 锦绣谷以前无路可行,险峻难攀。1980年修一盘山小道,游人可沿这一公里有余的小道尽赏谷间幅幅立体山水景致: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怪松覆壁,泉洞缀岩。还有蟾蜍石的如蛙吞云,竹影寺峭岩的隐显林中,游仙石的仙踪渺迹,人头石的岌岌可危,以及“观音梳妆”、“双狮戏球”、“莲花缀谷”、“鹰嘴探壑”等奇巧布局的怪石群,亦为锦绣谷增添神韵。人行其间,只见路盘松顶上,恍在半空行。加之天风拂衣衫,更觉得缥渺一身轻。所见所经,无意间即生锦绣谷皆锦绣之叹,无怪当年王安石来游时吟出这样的诗句:“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仙人洞 沿锦绣谷小道西行约500米即可到达仙人洞。洞系自然风化天生石洞,高6米,宽12米,深14米。洞顶为参差如手指的岩石覆盖,形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岩”;洞外石上“佛手岩”三字乃南宋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所刻。 洞中有清泉自洞顶石缝流出,名“一淌泉”。泉下有池,围以石栏。因泉水甘冽,千年不涸,被人称为“洞天玉液”。泉边“山高水滴千年不断,石上清泉万石长流”一联正是其写照。至清代,佛手岩才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洞中央有座石雕纯阳殿,内置吕洞宾塑像。洞右边的“太上老君殿”则是道教始祖李聃的殿堂。据史书记载,吕洞宾确有其人,他“曾拜浔阳(今九江)令”,原名李琼。战乱中,由于四子皆亡,仅存夫妇二人,故改称“吕”,住在山中,乃名“岩”。夫妇在洞中修炼时相敬如宾,后人遂称其为“吕洞宾”。现存“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的吕仙塑像和神龛是70年代后重新修建的。 由仙人洞左侧拾级前行,松杉挺拔,并列两旁。前一圆门,门外三尺处即是悬崖。岩壁间一石凌空突起,形如蟾蜍,名“蟾蜍石”。石隙缝中,一劲松插石而生,是为“石松”。锦绣谷中云雾腾起时,石松飘忽隐现,如临仙境。石上“纵览云飞”、“豁然贯通”等镌刻,出于名人之手,有画龙点睛之妙。立于石上,似入云层之中,如离石而飞起。 仙人洞北一小路,与锦绣谷小道相接,两旁尽是悬崖与竹林,名“仙路”。循“仙路”前行,可欣赏路旁悬崖上诸多摩岩石刻,著名者有“竹林寺”、“云海”、“天在山中”、“同舟共济”等。路边贴近壑谷一段有“访仙亭”、“游仙石”诸胜,传为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访恩人周颠仙之地。其中,游仙石为一突兀巨石,丹崖悬空,在此纵览锦绣谷全景,气势极其壮阔。 御碑亭 锦绣峰上建有御碑亭,传系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相传朱起兵时,曾得一疯僧周颠相助。后朱得天下,特来此寻访不遇,听说已升仙而去,遂在山上建亭立碑留念。还有一说,此碑石是从云南运来的,为搬上山去,特修筑了“九十九盘”山道。碑文由朱元璋自撰,并赋诗一首。站在亭前,北眺长江如带,俯视九江繁华,江、山、城美景尽在眼中。 大天池 大天池位于牯岭镇西南的天池山。山上有双池,池中水清如玉,大旱不竭。相传文殊菩萨登山时见此处幽雅滴翠,唯缺秀水,便施展佛法,双手插石凿出双池;且此池又大于小天池,故名大天池。当山泽通气时,池内冒珍珠般的气泡,誉为奇观。池西所建文殊台,当为表彰文殊菩萨掏池之功。原为石台,置文殊亭,立文殊菩萨像,现为半月形平台建筑。登台极目,青山如屏,田畴似锦,风光迷人。又是观赏天池云海、晚霞和佛光佳处。每当春、夏之交,山中水气郁结,云雾漫天,谷中薄雾如轻纱缭绕,白云时而傍山升腾,时而翻滚直下。天池晚霞最美,高台看红日彩霞满天,极目长江如练,放眼平川生辉,为庐山胜景,每遇月晕星隐之夜,有时可见山下空旷幽谷之中,灯火盏盏,闪烁离合,明灭不常,古时天池寺僧认为是仙佛显灵,故称“佛灯”,实为磷火所致。 大天池曾是天池寺的放生池。寺院系晋慧持所建,名峰顶寺,为庐山最古老的庙宇,宋时始改为天池寺。明代经多次封赐,成为“匡庐首刹”。日军入侵后寺全毁。现围墙门额上镌刻很深、笔力苍劲的“天池寺”三字为仅存之物。 龙首崖 由天池寺遗址前循石级小道而下,行数百级,即可到龙首崖。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劲松,下临绝壑,似苍龙昂首,故名。立崖俯视,万丈深谷,只见松涛澎湃,涧中怒流湍急,势如万马奔腾,望此“奇绝”,莫不魂飞魄散,心悸目眩,久久不能平息。但也有相反者。相传明代王阳明,曾瞻顾左右,躬身徐步直至崖端,俯视绝涧,继而转身返回,依然心地平静,成为千古佳话。 崖下曲折奔泻的涧流即为著名的石门涧飞瀑。与龙首崖相拱峙的是铁船峰,如巨舰破浪,昂首挺进;当谷中云雾升起、风光隐现时,神秘莫测,而当云海如絮平铺,巨大峡谷消失时,人立崖上则如在云上。相传古时曾有僧人为修成正果而纵身洁白的茫茫云海,转生西方净土,飘然而去,故又称此为舍身崖。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为探庐山奥秘,即从崖下只身牵藤攀援而上,登临天池寺,并进而周游庐山。 龙首崖侧建有一观龙亭。在此观龙首崖最为真切,且可看到龙首崖下面,怪石嶙峋,奇松倒悬,真可谓“天池之石斗奇骨,拔地参天皆怒立”。 铁船峰 铁船峰俗称“桅杆石”,与龙首崖隔涧相望。高峰矗立,似巨舰昂首,故名。相传,东晋大将军王敦,军事大权在握,欲篡夺帝位。一天在建康(今南京市)邀请许逊等人,席间让人释梦。言昨晚梦一木破,问是否吉祥。许逊等人知其用心,便释为“木上破天,乃“未”字,公欲用刀兵,未可轻举妄动“。王敦听后不悦,暗起杀心。许逊等人也已料到,遂乘船逃走。船行江中,王敦果然派兵追来,幸好许逊学有法术,呼来二龙挟船开飞,并告诫众人紧闭双目,不得窥视。当船飞临庐山紫霄峰上空时,云雾迷漫,船底擦着树梢沙沙作响,舟人奇而窃视,二龙突然离去,船随即坠于紫霄峰下的石门洞旁,而成为铁船峰。 1992年在铁船峰顶建有静观亭及近人石刻等。 石门涧 石门涧位于庐山西南麓,傍近东林寺,距九江市12公里。 作为瀑布,石门涧是庐山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二千年前的《后汉书·地理志》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此后的《桑纪》更说:“石门者,天池、铁船二山,并峙如门也。”瀑布落差达百米多,仰视但见瀑水依山呈现梯形四叠翻身滚下,势若破门而泻,状似白龙发怒,银涛喷射,白沫纵横,奔雷激鼓,飞雾湿衣,与“三叠”、“开先”并列为庐山三大瀑布。其后,历代文人学士争相来游,留下许多美丽的诗文。我国第一位大量写作山水诗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此筑“石门精舍”,其吟诵山涧的诗作影响深远;东晋高僧慧远经常从东林寺来游,所写《游石门诗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山水游记;后又有白居易、元好问、王思任、徐霞客、解缙等也都来游,并写有诗文名篇。 作为山涧,石门涧有一条沿山麓攀登而上的小径,为庐山最古的道路;沿径所历,艰险奇特。怪石危岩、泉瀑云海及亭台塔寺等遗址又目不暇接,也早已被视为绝胜。后来,由于山北、山南登山便道相继开通,当然较石涧小径平缓、方便,从此,这里即受了冷落。但当初徐霞客单身独人攀缘小径历尽艰险登顶的精神却将永存人间。 三宝树 自芦林桥下沿谷道西行不远即可见三树凌空而立,气势雄伟;因其为古树名木,故人称“三宝树”。三宝树为一棵银杏、两棵柳杉。 银杏又名白果树,因其生长迟缓,祖辈栽种,孙辈才能得果,故又名“公孙树”,植物学上属松柏科,为第四纪冰川的遗孑植物。此株银杏古老葱郁,高约40米,需4人合抱,树龄约1600年。此两株柳杉原名娑罗,高耸挺拔,传为晋代僧人昙诜自西域引种而来。近旁岩石上即镌有“婆罗宝树晋僧昙诜手植”八个大字。晚明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曾写道:“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首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但据今人考证则为明代僧人所栽,迄今已逾500年。 黄龙寺 三宝树后百余步有黄龙寺,因距黄龙潭不远而得名,传说为明代彻空禅师降伏黄龙所建,亦说为佛教一分支黄龙派所建而名。寺居群山环抱、松杉碧绕之中,环境幽雅。寺为宫殿式建筑群,庭院俱全,内有“毗卢阁”供奉渗金毗卢像,绕阁有应真大铜像、唐代铜佛、水墨罗汉画屏、《富春山图》等,黄龙寺因受明神宗及其母慈圣皇太后的赏赐和恩典,曾一度十分兴盛。后毁,依残留后的殿角简修,门上“黄龙寺”横额为康有为所书。前有新建大雄宝殿和配套神坐。后殿内有一石,称龙眼石,敲之发出如鼓之咚咚声音,若遇石面漫出水珠,则预报谷间将要下雨。 黄龙寺后山顶有“赐经亭”,即为纪念明神宗及太后赠经所建,至今仍保存完好,为研究明代石构建筑的珍贵文物。 黄龙潭、乌龙潭 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着暗绿色的深潭。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 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 美庐别墅 美庐别墅始建于1903年,原主人、英国的巴莉太太于1934年以此为礼物赠送给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女士。蒋介石见此处房舍、庭园清幽、怡静,甚是喜欢,且宋美龄名字中也有“美”字,遂将别墅命名为“美庐”,并亲笔题写,命人镌刻于院内石上,此石至今仍在。 美庐位于庐山东谷,是一精美、充满绿意的英式建筑,堪称庐山别墅的精华,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附楼一层,占地455平方米,建筑面积996平方米,而整个庭园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不足其中的10%,加之竹木成荫,点缀自然,因而庭园显得宽敞、洁净,建筑体量适宜,极富幽静、和谐之美。院内又有防空洞、冷浴池、泉井、竹林等;金钱松、玉兰花、凌霄花皆名为贵花木,其中,美国凌霄花为宋美龄当初亲手栽植,至今仍藤罗牵绕,弥漫长廊,每当盛夏,娇蕊朵朵,花气袭人。 现在美庐已对外开放,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楼仍按蒋、宋当初的生活、工作情况复原:一层为会客厅及“第一夫人”卧室,二楼则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议室、卧室。副楼是1934年按主人的情趣和意图增建的,当时用作餐厅、琴房、侍卫室等,现在则辟为展览厅,分别展出“美庐”留存物,“夏都”要员们的活动纪实及牯岭历史风貌照片等。 含鄱口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含鄱口中的含鄱岭是一座长达数公里的狭窄的岭脊,有如口中的舌头,前面有一牌坊,正中上方有“含鄱口”三个大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二字。岭上中央为一座攒尘式双檐图亭叫含鄱亭,再后是一方形楼台。为望鄱亭。倚亭四望,浩浩荡荡,胸襟顿时为之开阔。这里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妙佳境,每当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景色迷人。这里也是观看庐山云雾的佳地,游客常一饱眼福,定使你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五老峰 庐山东南,距牯岭街10余公里处,有五座山峰相连,南面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支,上顶苍穹,下压鄱湖,削壁千仞,绵延数里,俯视城廓川原,历历在目;远观则洪湖遥山,相错如绣,这便是庐山著名的五老峰。如从山麓海会寺仰望群峰,似五位老人并坐,故有此名。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五老蜂,那就会发现它们几个峰峦,或像乘风飘逸的诗仙,或像雄心未已的暮年壮士,或像豪情奔放的学者,或像阅尽沧桑的老僧入定,或像垂钓鄱阳湖的鹤发渔翁。而且,五峰中,峰峰有景,各有特色,气象万千。清晨,从鄱阳湖正面仰视五老峰,在绚丽朝霞的映照下,铁壁染翠,丹崖流金,犹如簇簇芙蓉,在云霞之中怒放。如果登临绝顶,朝下府视,却另有一番景象:那波涛千顷的鄱阳湖,恰似奔来眼底纵横驰骋的峰壑,顿生五色烟云。对此奇观幻景,历代文人无不为之倾倒,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览五老峰之后,不禁发出赞叹:“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峰顶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五老峰前又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船峰、凌云峰和旗竿峰。 三叠泉 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故名;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155米。瀑布分三叠,各异其趣,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可惜这一壮观瀑布,直至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樵者发现。但自此往后,各代诗家名流皆竞相前来观赏,并留下诸多名篇佳作。立于泉下盘石向上仰观,但见抛珠溅玉的三叠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经阳光折射,五光十色,瑰丽夺目,恰似银河九天飞来。立于“观瀑亭”可又俯视三叠。听瀑鸣如击鼓,吼若轰雷;见瀑像喷晶抛珠,水洒溅玉,连垂素练,落入深谷。仰看与俯视各蔚壮观,自成美趣,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大汉阳峰 汉阳峰在牯岭街以南,相距约20公里,是庐山第一高峰,海拔1474米,虽不及五老峰奇险,但雄伟高大,气概非凡。其北还有一座小峰,故人们称它为大汉阳峰,小峰称小汉阳峰。大汉阳峰顶上有一石砌平台,名汉阳台,相传在盘古时候,洪荒稽天,汉王曾在这里躲避洪祸。据说在此可夜观汉阳灯火。即或在白天,远望近览也颇令人心旷神怡:长江汉水,楚天吴国一览无遗;至于近峰远山更是折服脚下。峰顶还有一石柱,刻有“大汉阳峰”四字,其旁有联,字迹依稀可辨,上联是“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下联是“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刻于清光绪年间,颇有意境。台前是一石崖,名禹王崖,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来这里观察长江水势,考虑治水之方。人们登临峰顶,选眺长江滚滚东流,近观鄱湖水波浩渺,俯视脚下群山连绵,颇感山河壮丽,气象万千。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座落在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靠北的称后屏山,向西的称左翼山,朝南的称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白鹿洞本无洞,因山石环天然气似洞形,故名之为洞。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昇元年间,在此处“建学置田”,正式称之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就是白鹿洞开办学校之始,比濂溪书院约早30余年,成为庐山的第一所学校。 北宋初年,各地设置书院,庐山国学乃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从此规模逐步扩大,逐渐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今日白鹿洞书院形成了以礼对殿为中心,有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阁、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牌坊、碑郡等众多殿堂组成的古建筑群,与周围的山川环境融为一体。 观音桥 秀峰以北有栖贤谷,这是个峰峦重叠、泉瀑奔流的幽深峡谷,谷中有三峡涧,是集上游几十条山溪而形成的,因水势汹涌,奔腾不息,犹如长江三峡,故名。沿涧有观音桥、第六泉、栖贤寺、玉渊潭等名胜古迹。观音桥位于栖贤谷中段,原名栖贤桥,因桥侧建有观音寺,人们就称观音桥,又因架设于三峡涧上,亦名三峡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一单孔石拱桥,长20.5米,宽4.1米,桥基立于东西两岸的悬崖上,下临深潭,设计精巧,造型美观,历经近千年风雨,至今完好无损,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工艺的珍贵遗产,古人赞为“神施鬼设”、“巧夺天工”。明代画家唐寅曾为此桥绘了一幅《庐山三峡桥》图,其复制品珍藏于庐山博物馆中。桥畔的招隐泉,即“天下第六泉”,泉旁现有房保护。桥上游有栖贤寺和玉渊潭,寺原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惜已早毁,仅有遗址可寻。玉渊潭上有玉渊瀑布,其势甚雄,其声颇壮。整个栖贤谷景色幽丽,正如古人所咏:“百尺悬潭万道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去锦开青峡,几地轰雷撼玉关。” 东林寺 东林寺在庐山西北侧,寺初建于东晋,是名僧慧远所建。他在此精读经文,著书十卷,创立了净土宗教义,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始祖。唐名僧鉴真曾将此教义传至日本,被日方佛教界接受,创立东林教派,至今他们还以庐山东林寺为其祖地,每年有不少信徒前来朝拜。 东林寺群山环抱,前有虎溪,环境幽绝。它创于晋代,盛于唐朝,最盛时有殿宇三百多间,为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正殿称神运宝殿,内供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佛像。神话传说建殿时因缺乏木材,得神帮助,从池中运木前来,故有此殿名。正殿两侧还有护法殿、十八高贤堂、三笑堂、文殊阁等建筑。寺前有虎溪桥,相传慧远主持时,潜心佛学,曾立志送客不过桥。可是有一次好友陶渊明、陆修静来访,三人谈得投机,边走边谈,不觉走过桥去,被“神虎”吼醒,相视大笑,留下了“虎溪三笑”文苑佳话,故寺内建有“三笑堂”。殿前两山门上题有“秀挹庐峰”四字,其旁有罗汉古松,亦为慧远所植。寺内名人碑刻很多,寺后有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出木池、慧远墓等古迹。 雪景 庐山雪景有雪、雾淞、雪淞、雪淞和混合淞组成的各色景致。庐山冬季多雪,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上旬为雪季。每当大雪纷飞时,白雪皑皑,雪树银花,在阳光照射下,满山银光夺目,煞是壮观。 雾淞形成于寒风。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寒风带着雾滴飘到树枝上,立即生成冰晶,迎风生长,生而不息,最后形成鬼斧神工的玉雕。雨淞是在南上的暖温气流与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生的降水在树上结成的水晶树挂,清澈明亮,如座座冰塔高耸云天。雪淞成生于雪与寒流的相互作用。混合淞则是由雨淞、雾淞和雪淞溶于一体,其景致更为丰富多彩。 雪后初晴,冰峰日照,雪荡琼琳,千树万树梨花竞相开放,真是一番利剑银刀、玉菊绽放的洁白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杞县黉学 书声朗朗六百余载
- 下一篇:神秘国子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