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大学国子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19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北京安定门内有一条幽静深远、古意盎然的街道叫国子监街,它的名字源于坐落在这条街道的古老建筑群落――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其东侧紧邻的是孔庙,孔庙是封建帝王祭祀孔子的庙宇。两组建筑群形成“左庙右学”的格局,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尊孔崇儒的真实写照。 国子监(又称太学)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据《元史·选举志》载“北城立国子学于国城(即元大都)之东,乃以南城国子学为大都路学。”这里提到的南城国子学是元初的最高学府。北城国子学成立后,教学和教育管理的职责都归于此,因此又称国子监。“监”表示行政管理机构,即衙门。元、明、清三朝,这里成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科举人才和各级官僚的皇家大学。 匠心独具的建筑风格 国子监占地约3万平方米,建筑布局总体上是“三院六堂中辟雍,东西两厢敬一亭”,三院是指国子监的三进院落;六堂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东西各三堂;两厢是祭酒(校长)和司业(副职)的办公场所;敬一亭是存放皇帝训旨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兼顾了教学育人和行政管理双重需要。辟雍大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的六大宫殿之一。“辟雍”一词源于古代天子讲学之处,《诗经》中就有“於论鼓钟,於乐辟雍”的诗句。从形制上说,辟雍应是四周环水的殿堂。元、明两朝,皇帝讲学在国子监的彝伦堂举行。风雅慕古的乾隆帝登基后,提出建辟雍以实现真正的天子“临雍讲学”之盛况。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正式兴建,第二年冬竣工,历时一年。辟雍采用重檐四角攒尖顶建制,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四周环绕水池,并以汉白玉雕制石栏。池中龙头吐水,清流环绕,从空中俯视,犹如一块玉璧镶在碧波之中,既符古制又匠心独具。公元1785年春,乾隆帝为纪念自己登基50年,在国子监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临雍讲学”活动。至今,殿内还陈设着当年乾隆讲学用的御座、御书案及题写的匾额等珍贵文物。说起辟雍,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小插曲:乾隆擢工部尚书刘墉负责设计建造辟雍,刘墉拿着设计好的图纸呈皇帝御览。乾隆看后不甚满意,下旨让户部尚书和珅再审阅。和珅深谙乾隆心意,提出把殿中的四根大柱撤掉,改用“抹角架海梁之法”,使殿内无梁无柱。这样,大殿内宽敞无碍,利于皇帝讲学,又节省了4400两白银(按当时的预算,一根立柱需耗银1100两),而国子监一年的经费仅为6000两白银。这一举两得的改动果然使得乾隆龙颜大悦。可见和珅虽善于奉迎帝心,但并非平庸无才之辈。 官教合一的皇家大学 作为官教合一的机构,国子监的教官既是太学里的老师又是配有品级,享受俸金的官员。以清代乾隆朝为例,满、汉祭酒从四品,司业正六品,监丞正七品,五经博士和六堂助教从七品,学正、学录正八品。祭酒是国子监实际管理者,司业辅佐祭酒办理各种事务。四厅担负各项职能:绳愆厅设满汉监丞各一名,主管监察工作,包括师生的勤惰、考绩及财务收支等,并执行相应的处罚措施,是权力最大的部门;博士厅设满汉博士各一名,执掌训课,负责教学;典簿厅设满汉典簿各一名,掌管教官升迁等事宜,相当于校人事处;典籍厅设汉典籍一名,负责书籍、碑石、版刻等的保存和查阅,相当于校图书馆。国子监自成立以来一直隶属于礼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设立管理监事大臣作为国子监的最高领导。这一职务都是由官居高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兼任,如第一任管理大臣果郡王允礼是康熙帝的第十七子,深受雍正帝的宠信,大学士刘墉、纪晓岚都担任过此职。国子监从此独立于礼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国子监的教师和管理者每年由朝廷拨付俸禄。还以乾隆朝为例,祭酒的“年薪”是正俸105两、恩俸105两、公费银3两,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禄米。稍逊一等的司业“年薪”就少了很多,正俸60两、恩俸60两、公费银2两2钱,其他官员的俸禄逐级减少,而学正、学录等较低等级的教官连俸禄都没有。所以,国子监的中、低级教官收入很低,国子监可以说是个清水衙门。 清苦枯燥的太学生活 国子监的学生称国子监生或太学生。能在国子监学习是很多读书人向往的事情。其实国子监生的生活是清苦乏味的。据《钦定国子监志》载:“国子监内肆业生,每名月给膏火银二两五钱,十一月、十二月加煤炭银五钱。外肆业生每名月给衣服银五钱。”太学生们得到朝廷按月拨付的生活费,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但经济上并不宽松。此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学业。国子监的学生分六堂上课,六堂各有名号,类似现代学校的6个班级。正义、崇志、广业3堂为初级班,学制1年半;修道、诚心2堂为中级班,学制1年半;率性堂是最高级别,学生们学满3年后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进入。学习期间,不得随意外出,遇事外出必须持“出入牌”。上课时间很长,就连上厕所也要持牌轮流去。晚上要自学诵读,不得怠倦。考试种类繁多,如同现代学校的月考、季考、期中、期末考试。考试成绩都计入年终的评定,不合格者给予降级、扣膏火银等惩处。监管教学的绳愆厅对不尊师长,懒惰浮躁,狂言妄语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并可动用刑具,是当年太学生们望而生畏的地方。绝大多数太学生毕业后要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在校期间熟读四书五经。为了在科举考试中高中,学生们只知死记硬背,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教学内容也是枯燥乏味,只是培养出一批批不识时务的应试官僚。所以,到封建社会末期,国子监的很多弊病都显现出来。清末,人们将“国子监的学堂,翰林院的文章”并入“十可笑”中,成为笑柄。国子监也走到了尽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的国子监再也看不到威严的教官,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已成为人们游览参观,寻古探微的历史遗迹。每逢高考,辟雍大殿前的石栏上都挂满了精致的小木牌,上面写着各种祝语,莘莘学子们对美好前程的渴望和憧憬,古今如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神秘国子监的前世今生
- 下一篇: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