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成书院
http://www.newdu.com 2024/10/30 09:10:51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先儒既没 后代还生——郑玄创康成书院 崂山有座远近闻名的书院——康成书院遗迹。它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当年在崂山讲学论经时留下的。 一 康成书院坐落于崂山北麓三标山两侧的朝阳坡下,北倚巍峨屹立的铁骑山,南临风光秀丽的墨水河,四周松、竹相抱,果树互掩,春天百花盛开,清香扑鼻;夏秋杏红柿黄,万紫千红;数九严寒,松绿竹翠,红梅舞雪! 汉代的康成书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尽沧桑,早已倾圯无存,初建时之规模、结构、布局已无可考。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书院遗迹仍在,建筑格局与规模至今犹存:房舍坐北朝南,占地1.2亩,屋外砌有院墙,院内向阳开门。院内植松栽柏,枝繁叶茂,高耸云天;三边墙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静。房舍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并雕有流云图案,具有十分完善的墙、梁、栋、枋、斗拱起脊屋顶。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为高大的建筑了。“康成”是郑玄的字。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书院村边的山坡、沟壑、山崖处,至今长有一种叶如韭,长过尺,坚韧异常,四季常青的草,因为当年郑玄在此讲学论经时,经常采摘草叶编竹简,当地人便把这种草叫作“康成书带”,也叫“书带草”。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游康成书院时,对这种草发生浓厚的兴趣,想起了郑康成。他以草喻人,以人比草,专门为这种草写了一首赋,叫《书带草赋》: 彼碧者草,云书带名, 先儒既没,后代还生。有味非甘 莫共三山芝校,无香可媚,难将九畹兰争。叨词林畔 种,在经苑中荣。翠影临波,恐被芙蓉见鄙;贞姿傍砌,愁 为芍药相轻。发叶(一作地)抽英,因天授性。纷稚圭池上 之宅,拂仲蔚门外之轻……。萧萧而不计荣枯,漠漠而何 干好恶。金灯照灼,尚惊秦帝之焚;粉蝶留连,真谓羽陵 之蠹。尔乃高推篱菊,瑞许阶蓂;我则惟亲志士,每聚流萤。 岂便离蒿莱于隙地,希杜若遥汀:傥遇翰林主人之一顾, 遮长保岁寒于青春。 作者既写了书带草质朴中显示出的高贵品格,又赞誉了郑玄不图权贵、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明朝学者顾炎武来崂山游康成书院后,也对郑玄肃然起敬,并写诗抒怀: 荒山书院有人耕,不知山名和县名 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幼敏而好学,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鼓琴瑟,号称“神童”,深得当时北海郡太守杜密的赏识,因而被推举入太学学习。先学今文《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又学《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后又四处拜师求学,学识大增。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149年),他与涿郡卢植,结伴西行,拜师马融,攻读古文经。3年后,学业满,又游学周、秦,往来幽、兖、豫……从而名满九州。汉灵帝初年,朝廷封他为“大司农”。但是,面对当时贪官满朝,污吏辈出,重臣弄权,王、侯割据的混乱局面,郑玄视权力如粪土,决心教书育人,恢复礼义,治乱于天下。因此上任不久,郑玄便推病辞官,回乡办学。一时门徒潮涌,数百上千。后遭党锢受牵连,被禁锢14年。在此期间,杜门不出,专修经业。 汉灵带中平年间(公元184-189年)党锢解除,郑玄受聘于北海(现山东省青州)孔融家讲学授徒。汉灵帝末年,黄巾大起义,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郑玄同他学生一起逃到不其山(崂山铁骑山)避难,在山中建书院一座,人称“康成书院”,收徒讲学议经,著书立说。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山中粮食奇缺,为减轻学生负担,谢绝众生的挽留,离开崂山,迁到徐州。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起兵,为争取学者们的支持,强迫郑玄抱病随军远行,途中至元城(河北大名县东)病故,终年74岁。生前他虽有“薄葬”之嘱,但送葬者诸弟子达千人。他一生著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遍注群经60余种280卷,100余万字,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被誉为“郑学”。他为东夷偏远之乡的崂山,培养了第一代儒生,开创了村学之风。从此,崂山文人辈出,贤士丛生,成为礼仪之邦。 郑玄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不畏权贵,顶天立地,执教严谨,为人谦和,朝野上下,十分敬服。在徐州时,陶谦以师友相待;从徐州还家路上,遇黄巾军数万人,均下拜,并相约不入县境,高密百姓免遭涂炭。人人称他为郑老夫子。崂山的草木、精灵也十分敬仰这一大贤人。 传说,他在崂山书院讲学论经时,一天清晨,刚刚开了大门,忽见一个童颜鹤发的老汉走进门来,跪到他的身边,苦苦哀求收他为徒。一时间,郑玄被老汉的求知欲所感动,便满口答应下来。从此,老汉在他的教导下,勤学苦练,成为弟子中年纪最大,学业最好的一个。3年过后,老汉学业期满,临别时,送给郑玄一个用白绸子包扎的小包,作为报答他三年教经之恩。然后,转身变作一只白毛老狐狸,拉着一溜火线,朝着深山老林跑去了…… 郑玄看了老汉的变幻后,方才恍然大悟,长长地叹了口气,急忙打开那白绸小包:只见里面包着一粒粉红色、杏核大的药丸。他手捧药丸,奇怪地左看右瞧,左闻右闻了好一阵,末后,放在嘴边,想伸出舌头舔舔是什么滋味!谁知,刚刚张开嘴巴,那药丸便“呼啦”一闪,从手心蹦进口中,滑进嗓子眼里,钻进肚子里!郑玄只觉一股香喷喷、甜丝丝、凉飓飕的味儿,立即传遍全身!从那天开始,他那弯了多年的腰,又直立起来;昏花多年的双眼,又重新放出了光亮;浓霜尽染般的须、发,由白变黑;虚弱多病的身子,又恢复了青春年少的活力! 原来那狐狸老汉送他的粉红色药丸叫“回春丸”。老人吃一粒便可返老还重30年。郑立自从吞食了那“回春丸”,便返老还了重。30年后,当那“回春丸”失了效.他也由童变叟,病故了。 郑玄虽然逝世1700余年,但是,他的名字和他在崂山创办的书院,如同巍巍屹立于黄海之滨的崂山,千秋长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