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升书院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20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萃升书院的历史地位 古时书院,如现今之大学,为学子求学之所,名儒授业之地。历史上好多的文人学者、名人志士,都曾在学院求学或设坛授业。清代中期,书院变成了应试科举、求取功名的进修场所。在东北,沈阳的萃升书院同铁岭的银冈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并称盛京三大书院。如果说这三座书院是东北的最高学府,那么,萃升书院可称沈阳最早的大学。 萃升书院建于康熙年间 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时任奉天府丞创建,院址设在奉天城天佑门内的府丞公署东面,最初只建厅堂三间,规模较小。乾隆初年,工部侍郎李永绍在德胜门(今大南门)学宫右面建立义学,不久改为沈阳书院。 乾隆七年(1742年),奉天府尹霍备率领下属劝募官绅捐献,集资开基拓土,扩建沈阳书院,增建学堂五间,宿舍及食堂二十一间。从此,沈阳书院规模初备,名声外扬。 欧阳瑾题写萃升书院匾额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任奉天府尹欧阳瑾取萃聚英才,升扬文化之意,题写萃升书院四字楷书匾额,悬挂于书院的仪门之上。同时做跋于后,记述书院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后人的期许。从此,沈阳书院正式命名为萃升书院。 萃升书院的精英与管理 萃升书院学子众多,开支巨大。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官府拨付,二是乡绅的捐赠,再有就是学田的租银。学田是官府划拨给学校的官地,学校把他租给当地的百姓耕种,年终收取租银,租银作为学校的日常开支。萃升书院的学田很多,不仅在本地有,在外地的锦州也有,学田最多时达两千余亩。 萃升书院的规章很完备,奖罚分明。学院每年要举行数次考试,成绩优秀者给予伙食及其他费用上的奖励。教授(老师)每学期要讲课二十次,由山长(院长)评定好坏,按评定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 由于书院的管理严格,奖罚分明,所以成绩斐然,名声大振,各府县学子纷纷报考,盛况空前。 萃升书院名声大,教授(老师)的薪水自然不菲。在辽宁档案馆,就有一份关于奉天府儒学教授王泰享领取萃升书院津贴的报告及官府的批条。档案表明,王泰享的一半津贴就达二百五十两,年薪高达白银五百两。可见当时萃升书院教授的薪俸之高。 萃升书院的山长多为学界泰斗 萃升书院的历任山长(即院长,亦称主讲)由绅董公荐产生,非德高望重之士莫属,并且多为学界泰斗。如道光年间的进士刘文麟,他原为广东即任知县,曾倍受林则徐器重,后因触忤上司而被弹劾,转归故里,在盛京文坛久负盛名;同治年间进士曾培祺,曾任国史馆编修,主讲萃升书院多年,他也是诗文名家。 萃升书院历任山长有: 张震,字雨辰,承德人,道光乙未举人; 缪德禧,字立亭,承德人,嘉庆庚辰进士,原任吏部郎中; 刘文麟,字仙樵,辽阳人,道光戊戌进士; 刘梦瑚,字孔谓,金州人,道光己酉进士; 周僖,字怡园,海城人,咸丰己未恩科举人; 曾培祺,字兴九,辽阳人,同治辛未进士,国史馆纂修; 陆鸿遵,字翊周,广宁人,咸丰辛亥举人; 尹果,字小皋,承德人,同治戊辰进士,内阁中书; 李维世,字栋臣,锦县人,光绪甲午恩科进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阁学士尚贤主持书院,开设时势策论课程,追求学以致用。两年后书院改为校士馆,由举人刘春烺任主讲。不久,俄军占据院舍,辟为军营与马棚,萃升书院从此人去屋空,荒芜颓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