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历代书院 >

桐乡书院


    
    桐乡书院故址在桐城县治东三十里孔城镇中街。孔城,因汉属桐乡而得名。
    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即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桐乡书院因战火及年久失修,现仅存朝阳楼和《桐乡书院记》碑。碑记为清翰林、通政大夫罗惇衍撰文。
    【创办历史】
    据《桐城县志》和《桐乡书院志》载,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里人文聚奎、戴钧衡、程恩绶为教化桑梓,谋设书院,呈知县陈元中复核建修。捐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购置田产十数处,建房舍五重,设“朝阳楼”、“漱芳精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仓房”、“帐房”等,辟“旷怀园”,广植异树奇葩。
    道光二十一年(1841),桐乡书院开课后,群贤聚首,学子咸集。清桐城派学者方东树有诗赞之:“胶庠(炎欠)起汉桐乡,淳朴山川自一方。峻宇遥峰通一气,秋阳螟色暖周堂。今来偶共壶觞聚,后会难凭筋力强。信识斯人多俊杰,不因兴没待文王。” 
    桐乡书院宗旨为振文风,广教化,“馆同集雅,风云开科第之基”。
    桐乡书院创办未及3年,成绩卓著,县试,府试,首卷均为该书院弟子所得,颇负盛名。
    咸丰三年(1853年)书院遭兵灾。同治六年(1867年)里人买程姓屋宇,改建为书院,课士一如既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公立桐乡高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后,改名为“桐城县立第三高等小学”。现为孔镇学校。
    【书院建筑】
    桐乡书院分朝阳楼、濑芳精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仓房、帐房等部分,另辟有“旷怀园”,广植异树奇葩。书院大门两边,有浮雕石鼓及石狮,门上嵌戴均衡书“桐乡书院”石匾额。
    桐乡书院因年代久远,主要建筑今仅存“朝阳楼”一座,东西朝向,高8米,长12米,宽7米,系砖木结构,两坡顶,上下各三开间,楼层木枋,饰花卉木雕,东西走廊设木栏杆,典雅大方,为课士抒怀之所。 
    【《桐乡书院记》碑】
    《桐乡书院记》碑,在孔城镇中街产。
    碑横条形,长1.6米,宽0.45米,厚0.08米,青润石质。直书38行,全文为423字。楷书阴刻,工整严谨,字迹清晰,碑文完整,为道光乙未(1835)翰林院编修、通政大夫罗惇衍撰文,记述书院教化育才的功绩,称赞乡贤达兴学的风尚。
    该碑对研究“桐乡书院”及桐城学风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桐乡书院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桐乡书院记》碑文】                
    曩岁丁未,予督学安徽桐城,训导马国宾以新刊《桐乡书院课艺》进阅。其文雅正有法,观其序例,知训导所以教士者,务根柢而崇正学,欣然誉之。既复以《桐乡书院志》进请为之记,诺之,而未暇以为,庚戌春,门下士戴生钧衡来都,复以为请。生即创建桐乡书院人也。公余阅志。
    桐乡为桐城治北一隅之地,烟火数万家;而其人乃能好义兴学,崇礼道,培风化。任其事者,矢以实心;不数年,而文教蒸蒸,斐然可观,如是乡校之有益于人才,非明验哉!今天下府州厅县,盖莫不有书院矣,课士者,但以时文、帖体、诗赋,而以经史课者百不二三见焉。课经史者,又第搜罗笺注,否藏人物,求能与诸生讲明圣贤之道,考镜治乱之本,实践返已之修,以务成明体达用之学,则千不二三闻焉。
    桐城向多儒者,望溪、姬传诸先生,流风未远,今又得贤训导为主师,宜乎其教士与!士之所以学者,与世俗异也。吾又观志载:戴生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四议。知生务正学,自勉以勉乡人者,与训导意合。予犹恐知此义者,独训导与戴生,或戴生同志一二人已耳。游斯校者,未必能人人信从而慕悦之也,乃为言以张之,书授戴生归,语训导,坚持此意,以导斯乡之士也。
    道光三十年四月,顺德罗惇衍记。 
    
    孔城街道
    
    鸟瞰桐乡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