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的中国元素 --在日本教汉语的一点感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5:11:43 中国文学网 赵宏勃 参加讨论
转眼之间,在东京教汉语已经半年了。 行走在东京街头,可以发现中国元素俯拾即是。首先是汉字,从店铺名称到广告到交通标志,说满目都是汉字也不为过。当然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形同但义异。提到中国元素还离不开中国饮食。在日本的中国饮食近些年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相对昂贵的中华料理店依然存在,横滨的中华街也以众多中餐馆云集而成为旅游胜地,但中国菜已经更多地出现在价格低廉的快餐店。对日本学生来说,中国菜的代表不是遥不可及的全聚德的北京烤鸭,颐和园仿膳的满汉全席,而是车站附近快餐店里的饺子、麻婆豆腐和炒饭。 最近电影《赤壁》在日本票房成绩不俗,其实一点儿也不偶然,因为日本人对三国主题的熟悉和热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日本近代诗人土井晚翠写的长诗《星落秋风五丈原》震撼了日本人的心灵,作家吉川英治编著的《三国志》连载成为昭和名著,诸葛亮等三国人物在日本的知名度很高。2008年在日本富士美术馆举办的《大三国志》展,就吸引了近80万观众参观,可谓盛况空前。今年10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过的日本学生邀请我和同事去参加他们大学的文化节,这几个学生所在的中国语研究会的学生用中文表演三国故事。虽然他们的发音并不标准,道具服装也有些粗糙,而且去看表演的观众大部分是并不懂汉语的普通市民,但小剧场的屏幕上打着日文字幕,学生的表演充满激情,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三国故事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历史故事,在看表演的时候,听这些日本学生用生硬的语调说出姜维等三国人物的名字,有种莫名的感动。 中国元素也许还有曾经生活在上野动物园的熊猫,在广告里不时听到的几句中文,晚间的《学汉语》节目,在中国人气很高的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可以说,在今天的日本,中国元素融入在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各个层面。对我来说,更关心的还是这些中国元素对于学习汉语的日本学生的意义所在。 我教授的学生选择汉语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对汉语感兴趣,一种是则为了参加一门可以拿到学分的外语课。 在课堂讨论中,佐藤说他学汉语的原因是成龙的电影;良子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每周来大学上一次汉语课,她喜欢看金城武的电影,最大目标是能听懂金城武的台词;年近花甲的慈子对汉语的热情是因为中医按摩治好了她的病痛。不管是因为追星还是中医,他们都因为兴趣坚持学习汉语,并且不断在进步着。 我们今天在研究汉语国际推广,学习者的兴趣点不能不引起重视。对生活在日本这个现代化国家的年轻人来说,什么样的中国元素可以吸引他们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就教学实践来看,课文内容的设置是展现中国元素的重要阵地。日本的汉语课本更新与出版的速度很快,相对比较老的课文话题往往是去北京留学、吃烤鸭、爬长城之类的内容。而最新出版的汉语课本里,日本学生去留学选择的地点是上海,讨论的是磁悬浮列车,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是日本人,他们重视选择新的、有潮流感的话题,也许是旁观者能更敏锐地发现可以代表中国的新元素吧。相比而言,国内教材在编写时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包装什么样的中国元素呈现给外国人,特别是呈现给对我们的文化绝非一无所知的日本人?这是我们需要花费时间进行研究并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 (寄自日本)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现在日本东京亚细亚大学任教。)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2月22日第06版) 转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39911>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古典戏剧、小说在法国
- 下一篇:发掘"汉籍之路"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