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寺庙宫观 >

上海城隍庙


    道教著名庙宇。在上海市南市区豫园内。原是金山庙,祀奉汉代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故又名霍光行祠;明永乐年间 (1403—1424),时任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其改建为城隍庙,并改祀敕封的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天顺年间(1457—1464),上海知县李纹重修庙宇,建亭殿前,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并建造牌坊一座,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刘一炉重建,万历三十四年(1606)焚毁于火,后不久知县李继周再次重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史彩捐俸倡修,并建鼓亭二所,康熙四十八年(1710),本地乡绅于庙东构建东园,凿池造亭,堆叠山石,栽植花草,扩庙基10余亩,雍正十三年(1735)时住持募修殿宇,乾隆十三年(1748)寝宫焚毁于火,时知县王促重建,乾隆中叶豫园荒圯,被庙内以廉价购得作为西园,分地修葺,辟为各业公所,庙基扩大至36亩8分,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会司葛文英募建后楼,嘉庆三年(1798),大殿再次建复,并设道会司和二十四司于两庑,道光十六年(1836),两庑及戏楼毁于火,后又得募资重建,道光十六年(1842)英军占领上海城,曾以其庙为驻电地,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占领上海,设部于庙内,前后住居一年有余,咸丰十年(1860)该庙成为英法军队营房,历经数次兵占,庙内破坏一空,面目全非,同治年间(1862—1874)知县王宗濂、巡道应宝时先后倡捐大修,历时十月,庙貌焕然一新,重复壮观,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王柔暄募捐建头门、二门、大殿、戏楼、鼓亭等;民国年间(1912—1949),两遭火焚,时有重修,其中1926年由杜月笙、黄金荣等人发起捐资修葺时,始全部建成钢筋水泥仿古大殿。极盛时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玉清宫等殿宇。是上海著名的道教庙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