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交通 >

中国舟船发展史(4)

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杜注:“舟师,水军。”可见春秋时期大规模的船战已登上战争舞台。当时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太湖流域的吴国、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和济水流域的齐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战舰,建设舟师,因而水军力量以这四国最为强大,船战也常常在这四个国家之间发生。战舰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战舰既要装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舰攻击,所以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优越得多。因此可以说,战舰是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从文献记载看,当时各国水军的战舰种类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楼船”、“戈船”、“桥舡”等等。艅艎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战时则作为指挥旗舰。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三种同类型轻捷战舰的合称。突冒一种冲突敌阵的小型战船。戈船 一种船上安有戈矛的战船。这些战舰仿照陆军的车战形式而编制:艅艎相当于陆军的旄车(指挥车),大翼舰有如重车(革车),中翼舰有如冲陷车,小翼舰有如轻车,突冒船相当于陆军的冲车,楼船相当于陆军的行楼车,桥舡船相当于陆军的轻骑兵。(29)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战舰组成强大的舟师,有如现在由各种舰艇组成的混合舰队。由单纯的泛舟渡河,到大规模的水战;从简陋的三板船到各类战舰的建造,表明当时的造船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诸侯国还建立了专门造船的工场——船宫。(30)先秦时期的战舰实物,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但是从战国青铜器上的“水陆攻战”纹饰中,(图15)(31)可以窥知当时战舰的大致结构:船体窄长,船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三、四个佩带短剑的划桨手,身体前弓,正奋力操桨划船。为减少伤亡,保证战舰攻守自如,桨手藏于船舱之内。上层则站立有四、五个击鼓、射箭、挥戈剑的武士,正与对方格斗。从每只战舰仅有七或九人来看,这种双层战舰属于一种轻型小舰,适于近战,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三翼舰中的一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