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宋代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1)

北宋初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引水灌田和疏治旧塘老堰上,对战争破坏和由于其他原因废毁的旧有陂塘堰泊等水利工程进行修复。此外,还重建了襄宜平原的长渠和木渠。这两项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经两宋的修建、扩建,已发展成渠网化的河流,渠系与陂塘相连,灌溉农田数千顷,使襄宜平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熙宁变法”期间,是北宋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熙宁二年(1069年)设立农田水利官主持全国水利和地方水利,颁布农田水利法,鼓励人民开荒垦田,兴修水利,规定州县报修工程,并规定出组织人力物力兴建工程的具体方法。这样就大大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建设。
    这一时期放淤和淤灌的规模颇大,涉及面广,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放淤措施不仅改良了良田,增加了农田的肥度和产量,而且调动了农民淤灌的积极性,推动了淤灌技术的提高。利用多沙河流进行半自然状态的放淤,已成为当时淤田的主要方法。由大面积盲目放水漫淤,发展成为有目的有控制的放淤;当时人民已初步认识并运用不同季节黄河水的泥沙成分引水放淤。认为伏汛挟肥最多,规划淤灌在六月中旬。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遇到了淤灌与防洪、航运、排水、输水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 
    北宋另一座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为木兰陂灌溉工程。这项工程布局巧妙,因地制宜,是我国延用至今800多年未废的少数水利工程之一。木兰陂位于今福建省莆田县西南五里的木兰溪上。它的修建先后历经20年,经过3次建坝兴毁,才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年)建成。 
    木兰陂的渠首是一座挡潮蓄淡的拦河石坝,设计和施工技术体现出我国北宋时期的水工建筑水平。陂首靠近灌区,不必长流远引,陂长根据洪枯不同时期流量悬殊的特点设计,充分发挥引蓄和泄洪的作用。建陂施工采用我国当时沿海一带建桥工匠常用的“筏形基础”型式,在溪底铺设了一道横跨两岸的石筏,然后在上面布墩。朝下游的半个陂墩,用长9米的大石柱32根,名为将军柱,把这些大柱嵌入溪底的岩石上,犬牙交错,熔生铁灌注固基,再以千斤重的块石砌筑石柱周围,使其牢固。朝下游的半个墩,用断面0.9×0.9米,长2米的大石条相连,其间用元宝形的铁锭相连,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建筑物。时至今日,经过800年无数潮击浪打,仍然屹立无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