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诸宫调特点浅谈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集诸家之大成、由不同宫调构成的大型说唱形式。诸宫调名称的由来是因其使用了多种宫调,多曲联缀,且体制宏大,长于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可惜大部分诸宫调在传承过程中流失了,现今所能见到的“诸宫调”本子已经很少,连断章残篇在内只有宋代《刘智远诸宫调》、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后者简称“董《西厢》”,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全部的文字和三分之一的乐谱现存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中。
    今见《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董《西厢》均收录在北词部分。这应该与它吸取了当时的北方音乐不无关系。对这些现存的北词《西厢记》曲调简单分析之后,不难看出两点显著的特征:第一,多为眼起腔式,即弱拍起唱。这是北方音乐所具备的显著特征之一;第二,这些曲调较多的终止在羽音,属于羽终止群体音乐。为什么会较多地终止在羽音呢?这与曲调来源有关。诸宫调主要来自唐、宋大曲与词调的演变。众所周知,唐代是一个空前繁盛的朝代,当时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于是,蒙古乐、西域乐、印度乐等都相继传入,从而促进了唐代音乐的蓬勃发展。在我们所接触的民间音乐中,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及外来音乐大都以羽群体音乐最具特色,因此诸宫调突出的羽调式特点很可能就是在唐朝中国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大融合之后的产物。可见,诸宫调的这两点音乐特征和它的曲调来源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据宋代王灼著《碧鸡漫志》卷二记载:“……兖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既然“士大夫皆能诵之”,可见诸宫调这种说唱艺术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非常流行。然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载:“《诸宫调》的编写者大都不是文人而是民间艺人”。无论诸宫调的创作者及欣赏者是何人,我们从现存的诸宫调都不难看出,它的歌词内容是较文人化的,它的措辞也非常典雅,与通俗、朴实、简洁的民歌歌词有着很大差别的。这种“雅”的特点也还是因为其乐曲来源——大曲、词调,大都是文人音乐的缘故。
    虽然诸宫调这种说唱形式到明代已经衰落,正如《辍耕录》中所述,金章宗时董西厢虽世代未远,但罕有人能解之。话虽如此,诸宫调却为南北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