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信仰 >

画说钟馗


    
    钟馗
    他是正义的化身, 
    他是辟邪的神祗, 
    他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里面的传奇人物, 
    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钟馗,一个虚幻的,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精神脉络中的文化符号,自唐吴道子“奉旨画钟馗”以来,历代很多画家都涉笔钟馗,经过不断演绎、描绘,形成了造型、风格、绘画样式各有千秋、璀璨丰富的钟馗画,从中我们可以玩味中国社会对钟馗画由实用功能到审美精神的历程。 
    捉鬼钟馗:自唐以来,钟馗捉鬼的形象一直沿袭至今。肢体语言上:钟馗跛足眇眼,腰别笏头戴破纱帽“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宋代开始受道教影响,钟馗手持宝剑,一手捉鬼或做抓鬼状。面目表情:须发奋张,双目圆睁,满面怒容。绘画样式:以工笔重彩为主,线条遒劲。代表作: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失传)、任伯年的《捉鬼图》。 
    门神钟馗:因为钟馗的惩恶扬善的正义形象,宋时的上流社会盛行张挂钟馗神像的风俗,逐渐影响到民间,人们除夕挂钟馗驱邪辟鬼。肢体语言:受民间和道教天师形象影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绘画样式:受民间年画的影响以重彩为主,设色艳丽。代表作:杨柳青年画。 
    祈福钟馗:明清以来钟馗画祈福成分增加,原来身边的鬼变成了蝙蝠,寓意福从天降。肢体语言:手执牙笏或目视蝙蝠、或与稚孩嬉戏寓意多子多福,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面目表情:慈颜善目,由敬畏变成了亲昵感。绘画样式丰富,工笔写意各行其道,代表作为黄慎的《戏童图》。 
    端阳钟馗:明清交替之际,张挂钟馗画的习俗从除夕移到端午。肢体语言:钟馗手执艾蒲、或破伞挡雨。面目表情:安详、或落魄潦倒的困境,剑拔弩张的捉鬼表情没有了,绘画语言上开始出现托物寄情的写意成分,代表作:陈老莲的《端阳钟馗图》。 
    墨戏钟馗:文人画的兴起,钟馗画也成了文人借画言志、画己心声的一个载体。肢体语言上不拘一格,或醉或卧、或骑驴嫁妹、或搔背、或观花,完全从画家要表现的想法出发,自由奔放,嬉笑怒骂的人间百态在文人墨戏中展现得一览无余。面目表情没有了恶颜厉目,相反有其诙谐可趣的一面。绘画样式:大写意笔法,充分表现画家的性情和精神世界,代表作:李可染的《钟馗嫁妹图》、王素的《五美扶醉图》、齐白石的《搔背图》。 
    文人钟馗:传说中的钟馗开始就是以读书人的形象出现,人称钟进士,所以历代绘画中都有画钟馗看书、赏梅的文人形象,胡须无张横之势,增添了儒雅的文人气息。绘画样式,兼工带写,代表作:吴昌硕的《钟进士像》。 
    漫画钟馗:宋代龚开的《中山出游图》画钟馗和妹出游,这是用漫画手法画鬼趣图的首创之作,近代很多漫画家都使用这种借古讽今的绘画样式,手法风趣幽默。代表画家廖冰兄、方成。 
    扬民俗 画钟馗 
    孙淮滨的灵璧钟馗 
    传说中,灵璧是钟馗的故乡。因此,灵璧钟馗成为中国民间钟馗画的重要流派。孙淮滨任职灵璧县文化馆馆长,在民间收集了大量的钟馗画,为其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民间艺术,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祈福辟邪的精神层面,他的钟馗画注重民俗画与文人画的交融,运用文人画的造型优势去提升民俗画的观赏性。他的创作有两个特点: 
    一、在造型上力求美观,以营造喜庆和谐的气氛。 
    二、在内容上以群众美好意愿为题材。他的钟馗画中出现的各种神兽、宝伞、小鬼、蝙蝠等形象,皆传承昔日之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