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信仰 >

青海化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调查(1)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作者的调查,主要叙述藏族安多方言区乙什扎藏族部落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婚姻习俗,说明这一时期乙什扎藏族部落比较藏族安多方言区传统婚姻习俗已发生变异,并分析了影响传统婚姻习俗变异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对藏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因为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核,保持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的本民族特质。 
    藏族安多方言区主要“包括除玉树州以外的全部青海、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地区,以及四川省眠江以西北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藏族安多方言区历史上各部落族源相同,生活环境相同,所以藏语方言相同,风俗习惯相同,由于各部落的迁移、变化、发展,近现代虽基本保持传统风俗习惯,但各部落之间已有所区别。笔者对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乙什扎藏族部落(以下简称乙什扎部落)进行调查发现,该部落的婚姻习俗较之藏族安多方言区的传统婚姻习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乙什扎部落在安多藏族地区众多的部落中属于人口较少的小部落,只因产生过现代藏族著名学者桑热尖措和现代藏族开明人士果列多杰而名显史书。《青海通史》记载:“化隆县的名僧果列多杰,1938年在家乡建成一所藏族小学,学生毕业后,成绩优异被推荐到西宁的几所中学继续学习。’,{’议在此所提到的果列多杰先生是笔者母亲的祖父,当时为乙什扎部落的百户,曾跟随宁玛派高僧古嘉赛学习过佛法,并非名僧。)由此乙什扎部落涌现出一批青年藏族知识分子,他们以新的观念影响着旧习俗的改变,尤其对藏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改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乙什扎部落传统婚姻习俗形式 
    “解放前夕,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已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在择偶范围、求爱方式、订婚、婚礼仪式等方面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婚制的残余和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采的婚姻文化事象。’,〔’〕乙什扎部落的婚姻制度主要为一夫一妻制,形式上与传统藏族安多方言区的婚姻习俗基本相同,同时一些细节部分,已发生变化,具体程式如下。 
    (一)媒的的魅力 
    同大多数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习俗相似,乙什扎部落的习俗中,首先也是以媒灼开始。虽然藏族传统习俗以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为基础,但在乙什扎部落如果想结成婚姻,绝大多数必需邀请媒人在双方家庭中间斡旋。从当地民歌里也可找到媒灼的影子,例如:“当你相马时,切忌但看他的毛扁。因为,外貌中看的,不一定是马中的拔尖,当你匹配是,外貌魅力的请你别恋。因为,单取外貌,你会失掉女中的掸娟。”再比如:“一百匹马群里挑马,要有相马的神鉴法。要没有这一招,就不知道哪批该抓。一百个姑娘里挑选媳妇,要有高明的识人法,要没有这一手,使你挑得眼花。”这些民歌反映的是家庭对子女择偶时,希望通过媒灼选择最适合家庭需要的新成员,虽然传统藏族安多方言区的习俗中,男女青年自由结合以双方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但相对其它部落乙什扎部落较早确立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所以正如民歌唱道:“你要过最美好的生活,道路要上下求索。只要拓开了康庄大道,财富会源源不绝。你想爱情结成硕果,需要和远大理想结合。只有共同的理想作红线,才能实现幸福的婚约。”媒灼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环节。 
    i.寻偶。男方看上谁家女孩,男方家长就要了解女孩和她的家庭情况,包括女孩的生辰、属相、她家里供奉的家神、家庭经济状况等。 
    2.相亲。男方家长认为合适,就请“为瓦”(媒人,由能说会道、有妻子儿女并且威信高的男性充当)前去女方家提亲,所带礼物有:两瓶酒,酒瓶上用羊毛缠绕并涂抹酥油,还有两包砖茶,献过哈达说明来意。 
    3.和媒。女方家也同样要了解男方和男方家庭的情况,同意之后,通过媒人,双方就要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商议确定男方家给女方家的财礼(主要有:现钱、马匹、牛羊、衣物、珊瑚辫套等),女方家给姑娘的陪嫁(主要有牛羊,金、银、珊瑚等饰物,以及衣服和绸缎面料等),还要确定订婚的日子。 
    (二)协议方式的仃婚 
    一般媒人和男方本人前去女方家定亲,禁忌男方的父亲、兄弟们参加订婚仪式。女方家要备好茶饭、酒水招待,客人向女方家人献哈达,女方家人向客人敬酒敬茶,媒人将男方家所带来的礼物和事先商定的财礼中的衣物、首饰及现金部分交给女方家,与女方家商定送亲的人数,一般女方的父亲、舅父、叔父、兄弟必须要去送,其它人数主要根据男方家的承受能力而定,女方的舅父是送亲,队伍的首席,他全权代表女方家在婚礼上发言,男方家对他不敢待慢。订婚表明婚姻关系已正式确定,双方都不能随便反悔。 
    (三)悲喜交集的婚庆 
    结婚的日子是由男方家请活佛卜算确定的。这天新郎和媒人等娶亲的人马早晨6点左右出发,娶亲的人数是根据送亲的人数来定,据说实力最强的家庭娶亲的有80人,送亲的也有80人之多。娶亲的人马到达女方家,女方家村庄里的妇女们都会提前来帮忙预备好酒席。双方互献哈达致意后人席,妇女们倒茶敬酒并趁机揪媒人的耳朵,意为:“媒人把我们村的好姑娘介绍走了,所以要给与惩罚”,同时在另一房间里新娘已由族中一位妇女为其梳妆打扮,戴上“赐丽”(姑娘的发式)穿好婚礼服装。新娘出家门之前,几位族中的妇女一边带她围绕家里的顶梁柱转三圈,一边替她唱哭嫁歌,歌词大意为:父母养育了我,父母的恩情不能忘;兄弟姐妹和亲戚们是骨肉,骨肉亲情不能忘;这个家和村庄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这个家和村庄不能忘……。出门时新娘要倒着走,歌者继续唱道:“请把家里的光阴留下,请把家中的福气留下,请把家中的运气留下。”此时新娘都会流着泪走出家门,用藏袍宽大的袖口捂住脸,表示伤心的表情不让父母看到,也表示新娘在众人面前很羞涩。 
    迎亲时男方家一般要三次迎候送亲的人马,第一次是在送亲的人马走到途中,男方家要事先派人迎候,献哈达,敬酒敬茶,让送亲的人马稍作歇息。第二次是在离村庄不远处,又以同样的方式迎接一次。第三次是在家门口迎接,送亲的人们不会轻易从马上下来,男方家的人们要迎上去献哈达、唱着迎亲的歌敬酒,给新娘和送亲的人铺上饰有吉祥图案的白毡,新娘和客人这才会下马。客人们会被迎至屋里的热炕上按辈分人座,首席(新娘的舅父)坐在最中间。新娘由妇女们送人新房稍作休息后便进行“戴头”仪式,婆家要请一位儿女齐全、丈夫健在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把表示姑娘所戴发套“赐丽”换成表示妇女所戴发套“佳珑”,同时请僧人来念诵《吉祥经》,直到换好发式。“戴头”这种人生礼仪中的通过仪式,暗示新娘在人生道路上即将发生的社会角色转换,并标志着未婚女性到已婚女性的改变,同时还象征该妇女已成为了男方家的成员。 
    送亲的客人人座的炕桌上摆满有酥油、藏式点心(主要是“新”和“特日”两种)、“仓热”(连尾羊肉)、阿卡包子等。男方家的主事介绍双方人员,宾主互致问候、寒暄一番,婚礼仪式就开始了。屋子里新郎、新娘站在绘有吉祥图案的白毡上向双方长辈磕头,长辈们也向一对新人祝福。男方家专门请一位“说者”朗诵“道扎”的赞美词,赞美宾主、赞美新人、赞美婚礼、也夸赞媒人的本事等等,有的“说者”会连续不断地赞颂一个多小时。与此同时院子里摆放有女方的陪嫁让人们过目,并有一人高声朗诵陪嫁清单,主要有:珊瑚、错值、金银首饰、“罗则”(腰间装饰物)、“嫂要”(妇女带在腰前的挤奶工具)交给男方代表。 
    筵席上男方家请村庄的人们都来参加,所以屋里院外都会摆上桌子,坐满客人。庄子里的青年人把青裸酒倒在客人们的碗里,婚宴开始,首先有一人端着酒碗高诵祝酒词,朗诵完毕,接着大家开始一个接一个边歌唱边敬酒,他(她)们会依照宾客不同的辈分、社会地位,选择十分恰当的歌词来唱颂助兴,中间以主宾双方的好歌手展开对唱,你来我往,有问有答。筵席结束后,青年人们还要继续饮酒唱歌,彻夜不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