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李寨的祭龙
http://www.newdu.com 2024/11/17 02:11:15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次考察哀牢山回来不久,就接到了曼李寨村长的来’信,邀请我前去参加嘎洒的花街节(哀牢山下的傣族近年来恢复了赶花街的传统习俗)。于是我又再次赴哀牢山考察。第三次考察是沿着第一次考察的路线,即从昆明经玉溪至新平。这次去还有台湾的袁女士同行,到嘎洒曼李寨时,见前次来时春耕插下的早稻已返青。有的田中竖起一根竹杆,杆尖吊着一串竹编的小圆环,顶端是一个竹编的“打辽”(祭鬼用的咒符),尾部套着谷穗和青草。我以前没有见过这东西,但感到似乎与宗教有些关系,就拍了照片。到村长家时,村长开会去了,我又去拜访刀永成,顺便问起田中插竹杆的事。刀永成说,那是“祭龙”过后守在田里的“龙”。曼李寨昨夭已过“祭龙”了。对“祭龙”我早有所闻,但没有亲眼见过,错过机会,有些遗憾。刀永成介绍说相邻的鱼塘寨明天要“祭龙”,还可以看到,我请他带路,他答应了。 但第二天早晨,刀永成一改以往热情待客的习惯,推三阻四说什么也不肯带路。我无法,只好请他指方向就与袁女士一块儿去鱼塘寨。刚到鱼塘寨门口,便见几个成年人,各人手持一条“龙”走出来,一问得知他们就是去“祭龙”的,我和袁女士就随着到了田中一棵大青树下,树前的田埂上插满了一条条“龙”。那几个男人把自己带来的“龙”也插进去。大青树下早就聚集了一群人,全是青一色的男子,有老有少,还有一些儿童。有的人架锅起火,有的人杀鸡煮肉,有的人端盆洗菜,场面忙而有序,热闹而肃静笼罩着一种庄严神秘的气氛。那棵大青树就是主祭的神物,也称“龙树”。“龙树”根前摆满了牺牲品,有猪头、鸡、酒、黄糯米饭、谷子、农具、衣物等等。一个男人在贡品前面用鸡血涂“打辽”。“打辽”是用竹蔑编的多形物器,用贡献的鸡血涂过,祭了“龙”,才有避邪的作用。西双版纳、德宏信佛教的傣族也同样保留着哀牢山下傣族不信佛教祭鬼用的“打辽”,因此可以推断“打辽”是傣族原始宗教固有祭鬼的物器。“祭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有许多禁忌。其中最突出的是规定只允许本寨的男子参加,妇女和外人一概不准进入“祭龙”场地。这一点我原来不知道,曼李寨的刀永成不愿意带我们来就是怕犯禁忌。鱼塘寨接纳我和袁女十参加“祭龙”算是打破常规的最大照顾了。另外,“祭龙”时不准讲汉话;我傣话不熟练,鱼塘寨的人也破例用汉语与我交谈,让我了解情况。 “祭龙”一年有几次。第一次是在农历二月举行,也就是早稻返青时节。这时哀牢山有一个短暂的缺雨节令,而又逢农田需水,天不下雨就“祭龙”求水。哀牢山水源丰富,梯田都是引泉水灌溉,每个寨子都有自流灌溉系统。这时“祭龙”就是引水灌溉农田的祭祀活动。这次“祭龙”也就是祭水神。“龙主水。祭龙求水”确保丰收。另外树是“龙”的象征,有树就有水,祭“龙”就是祭树。因此,也可以说“祭龙”就是祭神化了的树神,象征“龙”的神树一般是高大粗壮、盘根错节的大青树。“祭龙”时寨里还要选出主祭人。主祭人叫“窝色”。选“窝色”有个规定:寨里每户送一件衣服祭龙树,各户的衣服集中统一过后,有一个平均重量,第二次再称,谁家的衣服超过平均数量多,就意味着鬼选中了谁做“窝色”。“窝色”的权利是执刀杀猪,献贡品。“祭龙”的费用由全寨各户平均分担,款项主要用来购买一头肥猪和其它祭品,猪是主祭的牺牲,除猪头供在龙树下外,一半猪肉供给参加“祭龙”的人聚餐用,另一半平均分配由各户男主人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祭龙”活动在“窝色”主持下进行。祭完龙树就开始聚餐,聚餐吃的黄糯米饭(用染饭花染黄)由各人自带。吃黄糯米饭意味着谷子丰收。聚餐后,“窝色”从龙树上拿下来一个直径一尺大的“打辽”和一个小“打辽”,又到田边把自己插下的“龙”带上,“窝色”携带上这些祭过的神物,先到全寨水源口的大青树下用大“打辽”祭祀,祈求全寨的田有丰富的水灌溉。然后到自己责任田人水口用小“打辽”祭过水源口,最后才把“龙”插在田中,祈求“龙”守护自己的庄稼,免受灾害。其余的人则到龙树上拿起一个小“打辽”,又带上各自插下的“龙”到自己的责任田,用小“打辽”祭过责任田人水口,插上“龙”守护责任田。“祭龙”活动就大致结束了。 “祭龙”这一天,各家的妇女在家做“毫哦”。“毫哦”是用糯米浆、染饭花、糖、盐、油、肉、果仁做成的食品;“毫哦”有甜、有咸外用树叶包装,十分可口。“毫哦”除自食外,还由主妇们分送外寨的亲戚,相互祝福。 “祭龙”虽然是哀牢山傣族的一种充满了迷信色彩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但是,透过迷信色彩,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些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农业与水和树之间的辨证关系。水是农业的命脉,树是水之源。傣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水稻农耕民族之一。农业、水、树之间的辨证关系是傣族几千年实践的总结,是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的。“祭龙”把树神化,这也许是傣族先民从滥砍滥伐森林,受到大自然报复后,建立起来的保护森林的正确认识的结果。傣族敬树神,培养起保护森林,保护水源的认识论已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因此,傣族一般都住在有树有水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同时傣族居住的地方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双版纳的傣族种植薪炭林的传统习惯。西双版纳景洪、勐罕等地方的傣族寨里每户人家都在寨边种有一定数量的黑心树,俗称砍头树。这种树,主杆砍去后,四周便会萌芽出许多侧枝,这些侧枝就用来当薪材。侧枝砍去后又会长出新的侧枝来,薪材源源不断。傣族有了栽种的薪炭材,不仅供薪方便,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环境,在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重新认识傣族通过原始宗教活动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的实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舟山民间观音信仰考查
- 下一篇:洪洞寻根祭古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