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婚宴司仪之历史演变(1)


    
    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拱宸桥上,一位“媒婆”正在高喊祝福新人的话语。中国网图片
    
    司仪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久远。《周礼·秋官》中称司仪为专门接待宾客者,并且在隋、唐、宋、明、清时就有司仪署。而到了现代,《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解释“司仪”为:“举行典礼或召开大会时主持仪式的人”。婚庆典礼是大事,自然少不了这样的主持者。
    人们常说:“婚姻大事”。足见婚礼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在婚礼上,老百姓总喜欢拿最好的东西示人,而在婚礼庆典上作用举足轻重的司仪也随着历史潮流渐渐转变,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些老扬州和婚礼司仪,让他们来讲讲这一行当的历史变迁。
    古代
    婚礼由媒人穿针引线
    古代婚礼多由媒婆操持。在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故而,媒婆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职业。从业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通常以“媒婆”称之。《诗经》中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后代的礼制和法律中,都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比如《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的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
    “过去,一般人家的婚礼仪式基本上都由媒婆代劳,当官或者商人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则专门请一个有一定身份的礼宾来主持。”扬州学者黄继林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