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迅驰 2016年夏天,恩师郭齐家先生返回北京,结束了他在北师大珠海分校长达十二年的教学耕耘。早在几个月前,郭先生回京的消息一经传开,昔日大学的朋友圈里一下子就沸腾起来!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校的同学,大家都对他离开珠海分校深感不舍,依依别情,令人感怀。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没法赶回珠海跟大家一起欢送先生,只好在他出发的前一天打电话跟他道别。后来看到师弟妹发来的欢送照片,看着老人家跟大家挥手和鞠躬的场景,不禁想起跟他接触的点点滴滴,忆起恩师给予我们的谆谆教诲,思念与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在大学里,有缘修读郭先生的国学课,后来又在先生的指导下办国学社团以及为他做学生助教,有幸领略了他广博的学问、深厚的德行和炽热的家国情怀,对我的成长影响至深。《论语》有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就是郭先生的生动写照。他是大家德高望重的“大先生”,也是我们和蔼可亲的“郭爷爷”。崇高与平实之间,彰显着传统读书人的气质和温度,令人敬仰和向往。 壹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从北师大珠海分校走出来,我难以忘怀这所“亚洲最美丽的山谷大学”秀美的景色风物。但是,最让我铭记和珍惜的,是遇到像郭齐家先生这样的师长。 郭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刚上大学时,我第一次修读郭先生的课是慕名而来的。那时我已经对国学情有独钟,翻看课程介绍手册时,一眼便看到他的个人简介。简介里的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史学家,除了执教北师大,还担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等职。我看着老教授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心中赞叹不已:这真是一位大学者! 第一次见到郭先生是刚开学时在励耘楼的“知名教授论坛”上,他为我们开讲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学术讲座。我终于见到了郭先生!讲座还没开始,他已经早早到达教室。眼前的这位学者,中等身材,衣着朴素,穿着一件淡黄色的风衣,慈眉善目中透着温润和儒雅。 上课铃响,郭先生非常庄严地立正鞠躬,随之高声说了一声“同学们好!”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其时已年过古稀的老人家,讲起课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中,他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与现代功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里,先生始终站立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他到课程后面愈加慷慨激昂,面对着同学们大声疾呼“不能忘记自己的根!”那情感和力度把大家都震撼住了,偌大的教室显得出奇安静,只留下先生的声音在久久回荡。 后来,我修读了郭先生的国学经典课程,陆续学习四书经典还有《道德经》《庄子》,这让我真正见识了郭先生广博的治学功底和强烈的文化情怀。如同第一次听他的讲座一样,每节课郭先生总是早早地到达教室,然后在七八平米大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板书,每节课也总是庄严地向同学们鞠躬问好,站立着讲课,精神矍铄感情饱满,年年如是,一如既往。 郭先生的课堂总是密密麻麻写满板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郭先生的治学门径立足儒家,也涉猎道家、佛家。在对儒家经典的讲解中,他总是在介绍儒家注解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为我们阐释道家、佛家乃至中医在同一问题的看法。他旁征博引,从中也让我得以窥见先生通达、圆融的思想境界。先生之所以能如此,我想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体悟学问的学者。 先生跟我们讲过,他正当壮年时,一场大病突如其来,忧患之中他按照儒释道的智慧的指引调节身心,修身养性,最终走出了人生的阴霾。孟子言“生于忧患”,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段经历,使得先生能够真正将学问落实到生命里,夯实了传统文化中最为根本的“性命之学”,也使他由衷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与价值,最终在强烈的家国情怀的驱使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志业,一以贯之,鞠躬尽瘁。 课堂上的郭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大学时代,传统文化在青年中的地位还是比较尴尬的。喜欢国学的学生并不多,因此郭先生的课,不时会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开小差。有一次,有学生在上课时嬉戏得忘乎所以,竟然在课堂上大笑出声来。正在专注讲课的郭先生见此停了下来,表情严肃沉默许久,而后语气强烈地训斥那两位同学,痛心疾首地说:“你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学国学!图书馆里的线装书看不懂,繁体字也不认得!一代不学代代不学,传统文化再这样就要消亡了!”这应该是我至今唯一一次看到郭先生生气的情景,后来我也听同学说过先生在其他的课堂上重复过这样的话。这不是愤怒,而是一个传统文化托命人守先待后的深切忧虑啊! 讲台上的郭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一天先生跟我们讲到孔子生平,适逢他的生日,老人家高兴地跟我们说,他已经过到了孔子享寿的年纪了,自己要好好锻炼,争取像孟子那样高寿,这样就可以讲更多国学,为传统文化奉献更多力量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老先生在讲台上笑开了花…… 有一节课,至今令我记忆犹新。那天郭先生给我们讲《中庸》,伴随他讲述如何调整心性情绪而臻于“中正平和”的境界,我听着听着福至心灵,脸上竟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如今想来,这还颇有点“拈花点禅”的意味来。课堂上,先生引用冯友兰先生“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寄语同学,勉励大家修学储能,在这个时代传承好我们祖国的文化。我也认真把这句话记在笔记本上,把它作为我学习国学的一句座右铭。 郭先生曾在课堂上说,“我现在讲的《孟子》,是五十多年前陆宗达先生讲给我们的,现在我传授给大家,这就叫做薪火相传。等你们将来成才了,继续传给你们的下一代。当我仰望星空时,我仿佛感受到我的老师在天上,像星星一样望着我。而将来有一天我与他们相会,我也会在天上看着同学们,给你们力量……”这样的情真意切,怎能让人不触动,不好好学习呢?郭先生很多的课程,通识教学中心都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有些甚至同样的课程拍了几届不同的版本,这也成为我至今温故知新的宝贵资料。 课后的时光也常常令我怀念。先生住在离上课的乐育楼不远的京师家园。有时晚课结束后我会在讲台边听他回答同学们课下的提问,然后陪着他走到京师家园门口。短短的路程,却是非常充实的。我可以将课堂上听讲的内容结合自己平时的疑惑,逐一向先生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因为是课下交流,他的解惑也较为开放,有时还会讲讲他的人生经历、谈谈世道人心,甚至拉起家常。我们一边踱步一边交谈,先生讲到认真处还会停下脚步驻足湖边,有时不知不觉就多花了他一些时间。这一段课后的问道时光一直令我回味,我记得那时跟先生道别后在回去的路上总是倍感舒爽,校园里总是“花有清香月有阴”那般的清新与曼妙…… 贰 机缘巧合,我后来担任了郭先生指导的学生社团国学社的社长,也在先生开课的通识教学中心做学生助教,因此跟他也在工作和生活中多了一些接触。 郭先生的名字很有中国文化特色,“齐家”二字语出儒家经典《大学》,它是传统中国人毕生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的重要一环。名如其人,郭先生也是“齐家”的典范,走近他的家庭,总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2012年10月19日,我参加学校为先生举办的“七十五寿辰暨从教五十三周年”庆祝会。郭先生在会上的致辞中,专门深情地感谢了妻子马峻芳老师。他讲到,几十年来是马老师与他共同撑起了家庭,也给了他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先生回忆,在他年轻时患了大病的日子,家庭全靠马老师一个人操持。那时师母经常对尚且年幼的孩子说:“等你爸爸不再犯病,我们的家也就好了!”——这句话不仅让郭先生非常感动深深铭记,也感动了几十年后在座的我,为他们风雨同舟的真情所动容。 先生和师母同心同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先生和师母同心同德,家庭美满,而且家风淳朴、温馨。到先生家做客,马老师亲切如同邻家阿姨。跟郭先生的儿子接触,他也是真诚如兄长一般。基于对郭先生家风的赞叹,我主持国学社“国学论坛”时,专门设计了一期主题为《郭爷爷与我们一起谈“齐家”——国学智慧与家庭幸福》的活动,从青年关注的爱情、婚姻问题入手,邀请郭先生讲述关于经营家庭的文化体会和人生心得。郭先生从自己的家庭故事说起,特别嘱咐我们要孝顺父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让自己的人格从温暖的家庭中萌发成长。 郭先生做客“国学论坛”(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郭先生家族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先生与其胞弟郭齐勇先生(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均是享誉国学界的知名学者,另外一位弟弟郭齐智先生(武汉大方学校校长)也是民间国学的弘道之士。郭家人才辈出、济济多士的渊源是什么?我想这肯定与他们“人生第一所学校”里受到的启蒙教育有关。先生跟我讲过,他的父母都是高寿之人,一生忠厚朴实,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践行了很多中国文化里倡导的为人之道,奠定了他做人的基础。 郭齐家先生与郭齐勇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收录新中国教育学家回忆录的《中国教育口述史》一书中,有一专题是关于郭齐家先生的。先生在口述史中对他的成长环境就做了详尽的回顾。他生长在一个崇文重教、孝悌忠信的儒商家庭。幼年时爷爷就手把手教他描红习字,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他的双亲也是温厚忠良之人,父亲“每次回家,都是先去孝顺他的奶奶,即我的曾祖母,给她个小红包;然后是孝敬我的祖父、祖母”,“母亲一生克己奉人,与人为善,是个治家的能手。母亲常对我们说要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母亲人缘很好,街坊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嫂子’”。郭先生记叙,那时家庭虽然做生意但也不算富裕,加之人口多,煮饭吃饭也是个大问题,尽管如此,家里对待雇来帮忙做事的师傅“不能太刻薄,也要让人家吃好一点”……读到这些,我的脑海里总能浮现起郭先生平时对待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他为人处事的修养与祖辈是一脉相承的。 祖辈的言行、家庭的风气深深影响了他们兄弟的成长。他的回忆录里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先生读大学第一年时申请了两块钱的助学金,为此自己的哥哥严厉地批评他说“国家给你那么多,不要学费还发给生活费,我每学期再给你寄点钱就够了,你何必还申请国家的钱啊!”因为这番话,他也就没再继续申请助学补助了…… 郭先生这些口述史的专辑,命名为《在知识与信仰之间》。做学问的境界,有“术”与“道”间的差别,追求“学术”还是“学养”亦有所不同,这往往离不开自身修养的根基与格局。在学界,郭先生兄弟能够成为令人敬重的大家,这与他们鲜活的“家学”、贤良的“家风”是息息相关的。 叁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强调师者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师表的作用。郭先生就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一点,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儒者与师者为人处世的修养以及对家国天下的担当,给予了我们许多无声的教育。 先生是真正将学问落实到生活之中的,犹如璞玉,高洁而又朴实无华,他总能让我感受到什么叫做“如沐春风”。课堂上和论学时的郭先生是非常严谨的,往往会一脸严肃不苟言笑,对于一些我们理解上的错误会反复申明。但是,在生活中他却是像亲人般别样的亲切。先生日常经常面带微笑,一派和蔼可亲模样,我们都喜欢私下里叫他“郭爷爷”。 他对人总是非常谦逊和客气,虽然受人敬仰,但在生活中却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模样。先生对于教学楼里打扫卫生的阿姨特别有礼貌,时不时跟他们寒暄,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他总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生怕给别人添麻烦。我在做助教时,哪怕是给先生做点理所应当的小事,他也是非常真诚和客气地道谢。我有一位后来同样给郭先生做助教的师弟还跟我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那时有部分作业是由助教批改的,有次一个同学跟先生投诉师弟改作业过于严苛,以至于影响了他的学业成绩和学习的积极性。先生大抵是比较同情和理解那个同学,于是找到担任助教的师弟想提醒他适当宽松些,但又碍于平时自己要求的严谨学风且怕打击了师弟的责任心,欲言又止,与平时讲学时酣畅淋漓形成鲜明的对比,脸上竟呈现出有点纠结为难的神态来……这个故事琢磨起来,跟“启功不打假”的佳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先生在宽严之间的仁爱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郭先生的宽严仁爱之心令人肃然起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作为国学社的指导老师,郭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指导我们学习和弘扬国学。郭先生是国学社社团活动的常客,基本上每学期都会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参加我们的论坛,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礼物”——他会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国学书籍带过来送给大家,成为同学们参加活动的惊喜和纪念。 先生名声在外,因此珠海当地民间国学界对他非常推崇,很多国学公益团体都邀请他去参加公益活动义务讲学。只要条件允许,先生都会不辞劳苦欣然应允,甚至有时不太方便,先生仍会尽量满足别人的需要。因为这个原因,郭先生也会带领国学社的同学走出校园,参加国学社会公益实践,在知行合一中修习传统文化。举办国学公益活动的地点即使是在市郊的金湾区,先生也是不顾一路颠簸近两小时的车程与我们一同前往。先生讲课,我们做义工负责活动的执行,这不仅仅是能力的锻炼,更是对“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文化使命感的践行。我们在协助做校外公益活动时,郭先生不止一次私下跟我说:“珠海不少国学公益团体做得不错,他们也很不容易,咱们能帮忙就帮一下。” 在我们参加的实践活动中,最难忘的是参与举办了“珠海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这是珠海国学圈努力了好多年促成的盛事。在数天的论坛中,作为名誉主席的郭先生除了第一天开场致辞和讲课外,其他时间也坚持在台下听讲。论坛闭幕时,郭先生在致辞中又一次慷慨激昂地呼吁社会各界都来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位老人家的情怀和行动,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经久不息……是什么支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在工作之余仍然如此奔走和付出?我想,有一段话可以作一个注解。2011年国学社社庆来临之际,我邀请先生题写贺词,老人家在贺词的最后面写了这么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为每一个生命的喜悦幸福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愿与国学社同学共勉!” 在学校,很多同学都知道,每天清晨有一位老人会前往励耘楼的孔子像前鞠躬,然后再开始晨练,这位老人就是郭先生。他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表达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腾——至圣先师孔子的敬意。先生家里客厅正中就挂着吴道子那副经典的《先师孔子行教图》的拓片,我们在他家中合影,先生都会提醒拍照的人说“要能拍到后面的孔子像”。对孔子如此尊崇,是老人家对儒家思想的服膺,更是他作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专家对孔门学说之于中国教育乃至国家民族发展的意义的深刻洞见。 早在2006年,郭先生就与汤一介、杜维明、楼宇烈等五十四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和教育部,呼吁国家将9月28日孔子诞辰作为中国教师节。这一呼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渐渐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共识。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就包括了拟将教师节改期为孔子诞辰日。对此,先生还联合郭齐勇先生两兄弟联名致信国务院法制办明确表态支持,他们在信中说:“我们对此表示极为赞同。我们二人二十多年来一直企盼、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今天终于看到一点希望了,很是高兴!”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在珠海分校执教的岁月,郭先生带动倡导起了那边“祭孔”的习俗。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先生都会召集同学们以及校外国学界人士,聚集到孔子像前纪念先贤。这个活动早在郭先生初到珠海分校工作就开始了,从起先的零星几个人,发展到后来校内外各界人士的呼应,我在大学目睹了这一意义重大的活动的规模不断壮大。 年年祭孔,不变的是先生掷地有声的致辞、庄严备至的献礼,不变的是先生必会激动地向大家说:“我们中国也有圣诞节!这个圣诞节就是今天!”每每这时,我总会回首起中国民族文化的百年沧桑,看着老先生那被风吹起的花白头发,百感交集。眼见郭先生站在孔子像前,愈发觉得其高大,心中也感受到一股力量,催人奋进…… 2015年年初,我离开珠海,临走前特意回校拜访郭先生。刚到先生家,他就拿出一套事先题写了“迅驰惠存”四个字的他修订再版的著作作为礼物送给我,勉励嘱咐我好好学习,这份用心让我感动不已。我跟先生汇报了离开珠海后的规划,请他给我写一句可以信受奉行的寄语。老人家思忖片刻,走进书房在书本扉页上写下了“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这句话。 郭先生手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小心地保存着这套书,铭记着先生的寄语,在工作之余细细品读。每每翻阅,若有春风拂面而来。我们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想郭齐家先生就真正做到了如此。他本身,就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教科书,永远值得我们拜读和学习。 转自丨“行者迅驰”(微信ID:xingzhexunchi)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