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汉唐的滋味


    
    吃月饼的时节即将来临了,有关“饼”这种食品,还是值得一说。  
    《三国志》注:“赵岐遭家祸,诣北海贩胡饼。孙膑硕过市,疑其非常人,问曰:‘自有饼耶?贩之耶?’岐曰:‘贩之。’”这是汉时就有烧饼的凭证。唐传奇中的《任氏传》:“行及里门,门扁未发,旁有胡人饼之舍方张炭炽炉,暂住栖止。”这是唐时烧饼还称胡饼的凭证。  
    现在饼有很多称呼,就是不叫胡饼。古人做饼的方法和胡饼的名字一样,不为今人所知。那时的酵母与现在不同,制作工艺肯定也别同霄壤。了解一点古饼的消息,就像吃到了它们一样,会使我们多一种滋味。  
    先说酵。用一斗酸浆,煎干到剩七升。用一升米,放进浆里,先浸一些时间,然后到火上煮,像熬稀饭那样,煮成粥。再加一升白酒下去作酵,放在火边上,看着它像酒一样起大气泡时,把粥渣滤掉,用所得的清液来和面,面起了,就可以作饼。刘熙《释名》:“饼,并也,溲(调和)麦面使合并也。”这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对酵的理解。  
    再说做。用发过的面,里面包上馅,放进炉里烤,就做成了烧饼。馅的做法是:用羊肉、葱白、豉汁和盐炒熟。  
    三说藏。为了让饼更经久些,就得采取特殊制作工艺,名称也随之不同。如一种叫“髓饼”的食物,要用骨髓油、蜜合起来和面,作成四五分厚,六七寸大,放进贴烧饼的炉里将它烤熟。骨髓油可能有保鲜的作用,这样做出的饼不仅肥美,还可以经久。还有一种饼,叫作,这种饼不是烤,而是放到油锅里炸,浮起来后赶紧翻边,用小棍拨周正,不要刺穿,熟了,就取出来。如果等熟了再翻,用小棍拨刺穿成孔,把里面的潮润都漏了,就会使饼变得坚硬。把炸好的饼放进瓮里,用湿布盖在口上,这样,就常常保持着潮润,随意什么时候取来吃都很方便,而且嫩滑。  
    古代没有糖,也没有糖精,为了增加饼的甜味,是用蜜调水来和面的。如果没有蜜,就煮些红枣汤来代替。除了用蜜调水来和面,也有用牛奶、羊奶来和面的。据说,光用奶和面做出来的饼,到口就碎了,和冰冻的雪一样脆。  
    想到那个关于京式自来红与自来白月饼“掉在地上砸了个坑”的老笑话,觉得上面那种饼的失传是一个损失。其实也没失传,我说的内容,在《齐民要术》中都记着,仿佛DNA还在,完全可以复制出那个时代的饼,让我们的味蕾也游历一下汉唐。
    (文章稍有改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