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明代南京妓女传下"吃蟹秘笈"(2)

妓院传承食蟹秘诀
    南京历史上盛产蟹,也产生过一些特殊高明的食蟹之法。
    六朝时的南京人喜甜食,常制作“糖蟹”食用。元代南京人食蟹,多用生姜、橘皮、盐与蟹同煮。
    据清代美食家顾仲在《养小录》中说,根据明代南京妓院所传的方法,制蟹秘诀有三条:一、雌不犯雄,雄不犯雌,则久不坏,即雌雄蟹要分开容器制作;二、酒不犯酱,酱不犯酒,则久不坏,即酒与酱不能同时使用;三、蟹必全活,蟹足无伤,即要用未受伤的全蟹。
    其具体种类及制法是:酱蟹,取鲜活大蟹,每个以麻丝绑定,用上好极厚甜酱,把蟹裹成一团泥,装入罐内密封,两个月后可开罐剥蟹食用,如不易剥开,再封好入罐;
    糟蟹,在罐底铺好糟料,用料标准是:“老糟斤半(即一斤半,下同),半斤盐,好醋半斤、斤半酒,入朝直吃到明年”;
    醉蟹,使活蟹吐尽秽物后,投入由米甜酒、川椒、茱萸、精盐等配制的卤汁中,让蟹醉死,然后封罐,半月后即可食,最长者可保存1年;
    蒸蟹,以淡酒略加水,再拌入椒盐、白糖、姜葱汁、菊叶汁,将蟹投入,使其醉后再入锅蒸。
    以上制蟹秘法,堪称明代南京青楼文化中美食文化的精华。
    至于平民化的南京街头小吃中的蟹,据清末民初陈作霖先生在《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有以油炸小蟹、细鱼者,或面裹炸之……担于市,摇小铜鼓为号,闻声则出买之,至便也。”笔者并未吃过这种小油炸蟹(解放后,这种小吃可能已消失)。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南京市场上一度出现过许多很小的“山螃蟹”(据说产自山区),因个头太小,只能用面粉裹了再油炸吃。这在当时,大大解了很多人的嘴馋,补了营养。
        这几位是“吃蟹”达人
    南京历史上还出过若干以吃蟹著称的“老饕”食客。“老南京”版曾介绍过清末民初的清道人李瑞清,一次能吃几十只螃蟹,号称“李百蟹”。其实,民国时期驰名南京、北京的中医名家施今墨(曾任南京的“中央国医馆”副馆长),每年深秋必南下苏州和南京,行医只是幌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吃蟹。
    施今墨把产地不同的蟹分为六等,每等又分为二级,以产自阳澄湖的为最高等级,海蟹则为最低等级。他调侃说,这些分等级的蟹如同官场等级,一等者是“特任官”,二等是“简任官”,三等是“荐任官”,四等是“委任官”,再以下就是“芝麻绿豆官”了。这位施大夫真幽默又胆大,把旧中国的腐败官员比做一群螃蟹。
    南京还出过一位自称“蟹痴”的明末清初大文化人李渔。他在南京“芥子园”出版的《闲情偶寄》中说:“独于蟹螯一物,在我则为饮食中痴情。”
    每年蟹还未上市,李渔必定早早存钱等待,自称这是“买命钱”;蟹上市后,他无一日不食蟹,朋友也请他吃蟹,称他为“蟹癖”;待活蟹快下市之际,李渔又命家仆制作糟蟹、醉蟹等,有一名善制蟹的仆人,还被李渔称之为“蟹奴”。
    李渔写了一大篇关于蟹的文字,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清蒸螃蟹”的食法,这一食法已经为后人认同、取法,流传至今。李渔推崇清蒸蟹的理由是:“世界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和以他味,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意即食蟹若与它物相配则多此一举,反而无益)。
    另一位清代南京美食家袁枚也赞同李渔观点,他在《随园食单》中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见俗厨从中加鸭舌,或鱼翅,或海参者,徒夺其味,而惹其腥恶,劣极矣。”袁枚又认为,吃蟹“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食之太淡。”可能袁枚本人吃蒸蟹不喜蘸生姜、醋,所以他才觉得味淡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