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厨房的传承


    

    文/郝冒新
    解放前,爷爷先是做牧童,后来又给地主人家做短工,一家人经常饥肠辘辘。对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苦人来说,“厨房”是个奢侈的名词,甚至是一种讽刺。
    爷爷常说,如果不是和奶奶订了“娃娃亲”,他八成是娶不起媳妇了。好在爷爷聪明、吃苦耐劳,在劳动时学到了一手木工手艺,在后来勤劳致富的过程中派上了大用场。解放后,凭借着这个手艺,爷爷自己制作了门窗、桌椅板凳等日常家用的物什。老郝家的第一个厨房是爷爷带着叔伯们盖起来的。这个厨房“物美价廉”:土墙,稻草做的屋顶。不管怎么样,聊胜于无啊,建成后,爷爷背着手在厨房前踱着步,脸上乐开了花。
    再后来,土地包产到户,爷爷和叔伯四个男子汉干劲十足,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爷爷开了一家家具店,由于家具做工精美,销路不错。在爷爷收的学徒越来越多的同时,家境也渐渐殷实起来。大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爷爷动起了重建厨房的主意。这次厨房较以前有质的飞跃,红墙灰瓦,还有精致的橱柜。大婶进入咱家以后,奶奶就退居二线了,把饮食大权传给了大婶。记忆里,大婶的厨艺是很不错的,我最喜欢吃她做的八宝粥和银耳莲子汤,甜而不腻,鲜润可口。
    直到家人已经多到没法在一间屋子吃饭的时候,爷爷主持了“分家”仪式。奶奶给每个儿媳都发了个炒菜的铲子,说是把她儿子们的胃都交给她们了。成了家的都“自立门户”去了,年幼的我随父母来到了新家,也从大家来到了小家。父亲说,民以食为天,首先应该“纳入规划”的是厨房。建好的厨房,白墙红瓦,灶台贴了白瓷砖,洁净舒爽。父亲也像爷爷当年那样,在厨房前踱着步,比中了百万大奖还开心。母亲一直把奶奶送的铲子挂在墙上,留作纪念。
    渐渐地,厨房里的“设备”从煤气灶换作电磁炉,抽油烟机、微波炉这些厨房电器被父亲一件件地搬回了家。父亲说,你叔伯家的厨房更新很快,咱们的厨房都是从同一厨房“分裂”出来的,咱不能落后啊!
    我家厨房由大到小,由少到多,由简陋、破旧到几近豪华,从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百姓生活的变迁。我家厨房的传承正是新中国物质文化水平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活愈发美满的象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