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顶住意大利威胁 慈禧放话“一把黄土也不给”(3)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48 青年参考 佚名 参加讨论
4.中国认识到意大利实力有限 早在几年前,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就曾上书总理衙门,称意大利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而且处于深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因此无力武装侵略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维新派领袖,也认为意大利自不量力。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开办的《清议报》,引"某外交家"的话,勾勒了意大利政府财政困难,而且面临法国和奥匈帝国秘密支持的教皇复辟阴谋的情况。梁启超写道:"意之国情已若此,岂能与列强逐鹿于清之中原哉……" 在当时,能称为强国的是英国、德国、沙俄、法国、美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日本八国。借助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机遇才在1870年最终完成统一的意大利,被列宁称为"贫穷的帝国主义"。189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被击败,被迫向埃塞俄比亚赔款,更暴露出其国力之弱。 当时,意大利表面上与德奥结盟,但其与奥匈帝国在阿尔卑斯山区和巴尔干地区矛盾重重,因此在远东不可能得到德奥的真正支持;同时,意大利和法国在北非的野心发生冲突,因此其在远东的扩张计划遭到法国的暗中反对,法国甚至把意大利打算占领中国港口的情报送给中国。沙俄在远东的立场和盟友法国保持协调。英国已经把整个长江流域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自然不希望意大利横插进来,美国在探明英国态度之后,也不支持意大利。日本出于将来独霸中国的野心,不可能希望欧洲国家占领港湾。 此外,意大利在索马里以东完全没有殖民地,一旦与中国开战,如果英法不予支持,那么后勤补给和舰船维修的困难很大,容易提前上演1905年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绕过半个地球之后在远东被歼灭的惨剧。 5.《泰晤士报》等媒体嘲讽意大利 这样,意大利唯一的宝,就压在清政府不敢一战的判断上了。得知清政府对照会不予理睬,意大利政府向其驻北京公使马蒂诺发出电报,让其对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称如果在4天之内不接受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将与中国断交,其舰队将攻取三门湾。然而,在得知英国愿意帮助调解之后,意大利政府又下令撤回最后通牒,此事沦为欧洲媒体的笑料。 而清政府却没有把这当作玩笑。1899年10月,在全军覆灭4年之后已购舰重建的北洋水师接到命令:做好南下浙江沿海的准备,如果意大利舰队入侵,立即予以痛击。水师上下士气高昂,主力驱逐舰海天号管带(舰长)刘冠雄表示:"义(意)人远涉重洋,主客异势,劳逸殊形,况我有海天、海容、海筹、海琛等舰,尚堪一战。"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命令各舰做好战斗准备。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也接到命令,率领他的新建陆军以镇压刚刚兴起的义和团为名,向山东沿海秘密集结,准备进行反登陆作战;山东巡抚毓贤则下令全境严防意大利人以任何名义进入。 意大利新任驻华公使萨瓦戈带了4艘军舰同行,到达上海,企图让清军不战而退,却又不敢真的开战。一个月后,他只得来到北京谈判,却在谈判中把表示欧洲大国关系的"欧洲协调"一词(Concert of Europe)翻译成"欧洲剧场",称"意大利是欧洲剧场的重要成员",意大利果然像剧场里的小丑一样被《泰晤士报》等媒体嘲讽。最终,由于意海军当局表示无力战胜中国,意外交部严令萨瓦戈放弃任何武力行动。萨瓦戈被迫把要求降低到在中国沿海获得一个加煤站,但此时慈禧太后已看穿了意大利的实力,在宫廷会议上表示,一把黄土都不给意大利人。得知清政府的强硬态度,本来已经内外交困的意大利政府迅速倒台,新政府放弃了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 清政府在这场斗争中的胜利,打消了荷兰等二流列强想趁火打劫参与瓜分中国的念头,此后中国再也没有被迫"租借"领土,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反抗意大利割占三门湾的斗争中,清政府对敌人的实力和国际环境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又认真备战,这是成功的主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