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第三只眼看李鸿章与大清帝国 (3)

这段话在飞雨看来可以算是李鸿章的政治遗言。虽然简短却意义深重。先是说出了他对帝国处境的看法“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说明了帝国已经衰弱到和谁争都会吃亏的地步;其次又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创深痛钜,薄海惊心!”,说明李鸿章对帝国到了这一地步是非常痛心的;再次又说出了自己的主张“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就是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帝国都应该稳住与诸强的关系,然后“内图富强”,这样才有可能有一点转机;最后还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也”。
    诚然,我们不能完全赞同李鸿章的政治遗言,因为国际政治往往比个人交往更加地复杂和龌龊,即便到了今天也依然如此,什么“文明世界”那只是强国的一个幌子,能欺压就欺压,能掠夺就掠夺才是帝国们的本色;但李鸿章作为晚清最后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说这番话自然有他的道理,更何况他是在年事已高、重病发作而已知来日无多的情况下写下的。所谓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不过如斯了。
    接着,李鸿章没能等到慈禧回京就死去了,死前一周未进食。他凄惨地躺在此次到京的临时居住地――贤良寺,甚至就在死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大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对俄占领东北地区的条约上签字,李鸿章已经没了眼泪,他闭上眼睛一言不发,直到俄国大使离开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和中国为难”。李才睁开了眼睛,而且炯炯有神,口中似乎还想说点什么,但已经发不出声了。直到其他人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方才瞑目。是年79岁。
    飞雨写下此文不是为李鸿章“翻案”,责任历史自有定说。我只是想通过李鸿章的个人生平折射出一个末代王朝的影子。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是永远相连的,国家强,则国人说话底气足,国家衰,不说平民,就是官至李鸿章等也不过落个悲惨结局。
    从李鸿章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少年得志但最终因大环境不利而最终郁郁不得志的有志人们。所以,民族、国家、个人其实是三位一体的,看看以前,想想将来,我们那一个人能说自己身上没有一份责任呢?李鸿章签署的卖国条约其实是一个国家腐朽、落后的证明,他固有他的责任,但让他一个人来抗这个责任是不正确的。在飞雨看来,把战败、签丧权辱国条约的责任归到一个人的头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对其他人的责任解脱。我们现在可以嘲讽那些当年在“戊戌六君子”被砍头时无动于衷的先民们,我们认为他们麻木、愚昧、自私,回头反省自己,再看看身边的人们,难道不是还有吗?
    愿所有希望中国强大昌盛、人民幸福的先人们安息,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国已经觉醒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