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各旗:阶级划分和黄教寺院(2)

清制,男丁十八岁至六十岁要服兵役。三年比丁一次,三丁披甲一副.凡退出征,二名差遣,留家一名。凡比丁时有隐瞒者?扎萨克等均要受罚。
    驿站是重要的交通.清廷颁行内外扎萨克蒙古、科布多、伊犁、乌鲁木齐等处的一系列政令,军情和紧急事务,均由释递传送.一般不派遣官员赍住。蒙古地区各旗要遵照理藩院所发印文。沿途供应差马廪羊,违者,不供差马罚三九,不供食羊罚一九。仅内蒙古杀虎口、张家口、独石口、古北口和喜峰口等五路释站,有驿丁二千六百五十名,这批驿丁都要由蒙古穷户内选择身强力壮者充补?quot;驿站苦累蒙古"确是实情。
    随丁,这是跟随其主人,终身为主人服没和世代相承的人。清制,清廷为巩固其在蒙古的统治秩序,满足蒙古王公台吉的奢侈生活欲望,规定蒙古各旗扎萨克王公分拨出一部分劳动牧民,交给闲散王公台吉支配,亲王所得随丁六十名,郡王五十入,贝勒和固伦额附四十人,贝子三十五人,公和额驸三十人。一等台吉十五人,二等台吉十二人,三等台吉八人,四等台吉四人,副章京二人,参领、佐领一人。随丁属于主人,主人可以将其出卖、赠送,随丁的劳动所得,全部或大部归主人占有,随丁尽管免除给旗扎萨克服劳役。但本人无人身自由,如被主人杀死,只罚二九牲畜了事。
    庙丁,这是身穿喇嘛服装的劳动牧民,他们是寺庙内的低级小喇嘛,多由封建贵族赠送给庙宇或因生活所迫逃到庙里去放牧牲畜及做其他杂役。庙丁无偿的劳动供养着高级僧侣,换来自身的糊口。庙丁不服兵役,不承担旗内各种劳役,终身为大喇嘛效劳。
    蒙古牧民和庙丁,在王公台吉、上层喇嘛和封疆大吏以及清朝皇帝的统治压榨下,生活是贫穷的,特别是封建割据战争,兵荒马乱,牧民生产和生活极不安定,天灾人祸,使蒙古贫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号称"盛世"的乾隆年间,蒙古锡盟苏尼特地方,"贫寒蒙古,觅食四方",一无牲畜,二无食粮,以野草为生,吃"楚拉启勒"充饥、汉名称沙蓬米。哲盟科尔沁草原和郭尔罗斯地区牧民"乏食",穷困潦倒,携妻挟子,到处流亡。草原如此,人烟凑集的归化城也是多有患病残疾之人,无栖身之所,白天沿街乞讨,夜间露宿荒野。平民生活如此,服兵役的人更是艰辛,当兵前受尽王公台吉的欺压,服兵役在军中,被人称为"穷夷",每日喝茶度日。
    黄教寺院
    黄教即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在清代成为清朝统治集团和蒙古各级封建政权的可靠支柱。清廷深知蒙古部风气刚劲,骁勇善战,恒不肯服属于人,又崇信喇嘛教,为了更好地统治蒙古地区,化骁勇善战的蒙古为懦弱驯服的臣民,采用"顺其性"之法才能达到统治目的。于是扶持和利用宗教成为清廷对蒙政策的重要一环,利用和限制相结合成为一种长期推行的宗教政策。
    广建庙宇,内外扎萨克蒙古和内属蒙古等处均建筑庙宇,史料记载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锡埒图库伦、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喀尔喀、阿拉善各游牧,皆有喇嘛居住。据统计至清末仅内蒙古约有庙宇干余座。
    内蒙古归化城建有不少庙宇,五塔寺(雍正间建)。明代所修的大召、小召,重新修建。多伦诺尔有康熙和雍正时修建的汇宗寺、善因寺。喀尔喀蒙古有1654年建于库伦的大雄宝殿、l761年在克鲁伦河岸建的大雄宝殿,1838年建甘丹寺,十八世纪修建的额尔德尼召拉布楞。新疆伊犁地区有固尔扎庙和海努克庙。扩建青海明代建的塔尔寺、郭隆寺。甘肃有青海蒙古贵族资助兴建的拉布楞寺,这是甘肃、青海、四川的主要寺院。
    还有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修建的外八庙。从1713年至l780年修筑庙宇十一座.有仿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有的仿扎什伦布建须弥福寿寺,仿伊犁固尔扎庙建安远庙。形式多种多样。有蒙藏式、汉藏式、还有蒙汉式。
    清制,喇嘛有驻京喇嘛、藏喇嘛、番喇嘛和游牧喇嘛。在蒙古地区主要是游牧喇嘛。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为"上师",这是藏传佛教对高僧的尊称。内蒙古地区宗教首领是章嘉呼图克图。康熙皇帝为其在多伦诺尔修建汇宗寺(今内蒙古多伦县)专供他居住和主持宗教事务。章嘉活佛来往于北京、五台山和内蒙古,成为清廷十分嚣重的宗教领袖.清代学者有言:尊宠章嘉正所以贴服外夷,具有长驾远驭之深意。外蒙古宗教领袖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清廷对他率喀尔喀僧俗民众归附清朝,十分赞赏,称他是"最有功"之人,是"黄教中第一流人"。对达赖喇嘛和班掸更是尊祟备至,顺治十年(1653)清廷赐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给达赖喇嘛满、汉、藏三体文字的金册和金印。康熙三十二年(1693)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大喇嘛,在喀尔喀地方,建立库伦,广演黄教。康熙四十四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给予敕印。五十二年(1713)给班禅呼图克图金册金印敕书,封为班禅额尔德尼。清廷上述一系列做法都是为了使"各部蒙古一心归之",达到安抚众蒙古,治服众蒙古的目的。
    喇嘛有严格的等级,各有职任以示区别。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副掌印扎萨克达喇嘛、扎萨克喇嘛、达喇嘛、副达喇嘛、闲散喇嘛、(苏拉喇嘛)德木齐、格思规和尼尔巴。喇嘛徒众为格隆和班第等。
    "凡喇嘛有行者,能以神识转生于世日呼毕勒罕",认定呼毕勒罕必须经过奔巴金瓶掣定。蒙古地区呼图克图转生即履行这一手续。清廷以此封号授予蒙藏地区喇嘛教上层大活佛,是高级喇嘛的尊称,名册载于理藩院的档册中,内外蒙古和归化城土默特及阿拉善等地.载入理藩院档册中的呼毕勒罕有七十六人.对忠于清廷有学识的喇嘛或有功于清廷的高级喇嘛封以国师、禅师名号,赐以呼图克图、诺们汗、班第达、堪布和绰尔济等职衔。
    清朝理藩院管理喇嘛事务,从服装颜色,外出念经到进京朝贡与俗界交涉等都有严格规定。喇嘛外出必须持度碟;蒙古台吉不得随意出家当喇嘛,违者勒令还俗,失察之盟长受罚;喇嘛与蒙古俗界有交涉事件,呼图克图只许将证人送旗转解,不许私自传讯、取供;喇嘛班第不得许可私出为人看病念经,及投宿人家或容留妇女于寺庙,都要给予处罚。
    喇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范围广,信仰者多,直至清末蒙古牧民或农民家庭中,一般有两个以上男子的家庭,都有一个当喇嘛。喇嘛教对蒙古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客观上也有其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