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秦朝 >

秦王政七年铜戟


    秦王政七年造的铜戟。此戟由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提供。1979年9月秦陵兵马俑坑出土。戟为戈、矛分体联装,通高320毫米。戟体为长戈,长170毫米,宽266毫米,援微曲,脊厚5毫米。内上一穿,上斜,有刃。内正面镌刻铭文二行十五字,是:"七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告丞义工兢"。内背面末端铸有"寺工"二字。戟刺为叶形矛,长150毫米,脊厚20毫米,两侧作血槽。銎长45毫米,中空直至锋端,正面镌刻"寺工"二字。戟通身呈青黄色,制造精致,形制完美,铭文清晰,锋刃十分锐利,是青铜戟中少见的精品。
    
    关于戟的年代,戟铭记为:"七年",当为秦王政七年,即公元前240年。
    戟铭"相邦吕不韦造",为时任相邦的吕不韦督造。《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 "相国"即"相邦",秦官,其职位较丞相略高,掌管全国政务,系最高行政长官。 戟铭"寺工"是工官之职,即具体负责制造兵器的机构的工匠之长。"告"是工官的名。"丞"次于寺工的工官,即寺工的助手,"义"亦是他的名。"工"是实际铸造戟的工匠,"兢"是工匠的名。"寺工"、"丞"、"工"是具体铸造时的各级铸造者。"寺工"、"丞"为二级监造,"工"是直接生产者。
    戟是一种装有木必和尊,兼有勾和刺两种作用的冷兵器。它自商周产生至秦时,正处在一个被大量使用的时期。《史记·高祖本记》载:"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之外,持戟百万"。从秦始皇七年铜戟锐利的锋刃中,可以想见当年秦国大军手持利戟,驰骋中原,灭六国,统一中华的壮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