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中国古老南曲面临传承危机

中新社湖北五峰11月11日电 题:中国古老南曲面临传承危机
    作者 董晓斌
    “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吃完早饭,李子元拿出蟒皮三弦,唱起南曲经典曲目《春去夏来》。
    李子元今年66岁,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南曲又称丝弦,是中国地方小曲中较为古老的曲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古雅的弦音以及久远的历史。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变迁,南曲成为土家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但如今仅在湖北省五峰、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留有部分南曲艺人。2008年,南曲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住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牛庄村的李子元生于南曲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南曲艺人。当地人在婚嫁寿诞等喜庆场合,会以南曲宴客。
    李子元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在五峰、长阳等地四处演出。李子元说,那时喜欢听南曲的人还挺多,不过能唱的却很少。
    据五峰县文化馆副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覃远歆介绍,1962年五峰县在进行南曲专项普查时,南曲艺人有百余人;到1980年时已经不足20人,且全部是七八十岁的老者。
    “很多人不愿意学习南曲,是因为难以维持生计。”南曲艺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先模说。
    陆先模表示,南曲靠“瞄学”无法成才,要成为南曲艺人必须拜师学习弹唱,难度大、耗时长,即便最终学成出师,除了农村的喜庆场合,南曲艺人几乎没有“市场”。这些现实因素,让南曲少人“问津”。
    最让陆先模担忧的是“南曲基本没有年轻人喜欢。”年轻人不仅极少有人愿学南曲,甚至连愿听的也没多少。他参加过多次文艺汇演和送戏下乡活动,南曲的听众基本是中老年人。
    李子元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儿女和孙辈都不愿学习南曲,他在牛庄村收了6个徒弟,全部都已年过半百。他担心,若干年后,当老艺人们“唱不动”了,南曲传承将会出现“断档”。
    南曲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迫在眉睫,五峰县官方也有危机感。
    为抢救和保护南曲,该县在部分村庄和学校建立了南曲传承基地,将南曲教唱引入中小学地方音乐课堂。同时,开办了由文化骨干和音乐教师参加的南曲传承艺人培训班,并启动南曲社区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有兴趣,才会有传承。”唱了60年南曲的李子元认为,作为南曲艺人,应将时尚元素与传统相结合,吸引更多人来学习,使南曲更好地得到传承。(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