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评话艺术家黄俊章登扬州书场 18年后再说"八窍珠"


    
    黄俊章开讲《八窍珠》。张卓君 摄
    近百座位的书场座无虚席,过道里站满了书客,甚至书场外面的长椅上,都坐满了侧耳听书的书客。这是昨日下午扬州市文化馆绿杨书场上演的热闹景象。昨日登台说书的,是扬州评话省级“非遗”传承人黄俊章,他可是目前唯一一位能够说全《八窍珠》的评话艺术家。黄俊章上次在扬州说《八窍珠》,还是1996年的事情。扬州书客们再听《八窍珠》,已经等了足足18年。
    说书人说
    重回扬州书场感慨万千
    评话艺术也要与时俱进
    大红灯笼高悬,鹅黄书台醒目,蓝色长衫着身。黄俊章刚一登台,止语一拍,书客们就叫了一声好。这架势,就是老艺人足足的派头。
    “冯巩每次出场喜欢说一句:‘我想死你们了’,这也是我想对你们说的。各位老书客,要是有说得不好的地方,尽可以和我交流。”黄俊章的开场,轻松中带着一些谦逊。
    打完招呼,言归正传。黄俊章话锋一转,就把书客们带入了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欺上瞒下,横行霸道。他的暴行,也引起了忠良后代、江湖义士的义愤填膺。于是,围绕着稀世珍宝“八窍珠”,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争斗。
    在扬州评话界内,一直流转着这样一句话:“快《三国》,慢《水浒》,有钱买不到的《八窍珠》”,这句话就点出了《八窍珠》在扬州评话史上的地位,因为《八窍珠》非常好玩,能说的书家却不多。《八窍珠》以“八窍珠”为线,融合了八部扬州评话的经典段落。它和《三国》、《水浒》一样,是扬州评话的“母书”,包含了扬州评话所有的表演体系。
    《八窍珠》好玩,黄俊章的表演更是传神。在《八窍珠》中,由于涉及多个地方的人物,所以要求演员能够灵活运用各地方言。除了说表,还需有全身段的表演技巧,真正做到口到、手到、身到、步到、神到。手中一块方帕,捧在手上是“纹银”,摊开折起是“盒子”。手中一柄折扇,打开可以扇风抒情,束扇在手就是威武哨棍。在黄俊章的表演中,还有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出现在了黄俊章的表演中。
    “评话艺术一定是不断变化的,包括我自己,每次表演完《八窍珠》,都会感到一些不太合理的内容,那么在下次表演时,肯定就会改掉。所以说,扬州评话是时说时新的。”黄俊章说。
    学书人说
    师父台上说书功力深厚
    徒弟倍感压力动力同存
    黄俊章在台上活灵活现,台下的书客们听得如痴如醉。在这些书客中,听得最认真的,恐怕要数祝乐了。别人听书,就是图一个休闲享受。祝乐听书,那可是带着学书的任务来的。黄俊章在台上的每句话,祝乐都会仔细记着。黄俊章在台上每一个细微动作,祝乐都会细细揣摩。
    去年12月2日,本报曾刊发了一篇《扬州青年跨江拜师学评话孤本》的报道,说的就是祝乐前往镇江,拜师黄俊章,学习《八窍珠》的故事。而黄俊章这次来扬州说书,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祝乐看一遍台上完整的《八窍珠》。”
    看着黄俊章在书台上表演,祝乐说很有压力。他感觉师父说书已经炉火纯青。“现在学这段,回去再揣摩。如果学得快,希望下半年就能和师父同台演出。现在感觉压力山大,但是也充满了动力。”祝乐说道。
    听书人说
    书台同行前来交流技艺
    书客再听经典倍感幸福
    “多少年都没听过《八窍珠》了,这个书精彩呢。”老扬州陈金龙准点到达,但是却只能坐在最后一排的“加座”上,“我不但听过他的书,他父亲说的《八窍珠》,我也听过呢。”
    陈金龙回忆说,那时候教场有6家书场,一般不会把说书艺人的名字挂在外面,而是只挂书目名称。一旦挂出《八窍珠》,来听书的书客们就多得不得了。
    在书客当中,还来了很多扬州曲艺的同行演员。如同为扬州评话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沈荫彭。“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沈荫彭说,听黄俊章的书,感觉思路清晰,说表精彩,表演到位。“我感觉黄俊章第一天的书,就抖了很多观点、包袱,不像我们,往往会把这些内容往后压一压。这两天,我要和他交流一下。”
    除了老年书客,书场中还来了一些年轻面孔。他们是扬州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在肖淑芬教授的率领下,组队来这里听评话的。
    记者 王鑫
    【新闻附件】
    《八窍珠》传承人
    如今,《八窍珠》可考的传承关系可分为三支,但是其中有两支已经失传。唯一剩下的一支由清末民初的扬州评话艺人孙干臣下传数代至黄少章,黄少章再传其子黄俊章。黄俊章是《八窍珠》第六代传人,家传则是第三代。就像现在在扬州书场,还能听到几代评话艺人说《三国》、说《水浒》,但是听《八窍珠》的机会却很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