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北平俗曲略》序目

说书之属:  
    说唱鼓书、大鼓书、弦子书、竹板书、快书、南词;  
    戏剧之属:  
    蹦蹦戏、傀儡戏、灯影戏、梆子腔、喝喝腔、吹腔、打连厢、滩簧;  
    杂曲之属:  
    济南调、利津调、湖广调、福建调、马头调、靠山调、荡湖调、边关调、玉沟调、五更调、西调、窑调、牌子曲、群曲、岔曲、扬州歌、四川歌、琴腔、十杯酒、十朵花、叹十声、大四景、老八板、剪靛花、银纽丝、红绣鞋、梳妆台、对花、苏武牧羊、西江月、清江引;  
    杂耍之属:  
    莲花落、打花鼓、跑旱船、锯大缸,西湖景、数来宝、耍猴、双簧、焰口、道情、倒喇;  
    徒歌之属:  
    儿歌、喜歌、秧歌、夯歌、叫卖歌、马粪芗歌。  
    以上俗曲六十二类,书中于每类之下,都略有考证或叙述,并各附一实例,现在把应当综合起来说的话说一说:  
    (一)        北平俗曲的来源  
    我们研究北平俗曲的结果,知道北平原有的俗曲不多,大半都是从外省输入的。北方自蒙古、热河输入元人的小令,倒喇,沟调等,东北由辽、金、清输入打连厢,倒喇,群曲,蹦蹦戏等,东方从山东输入济南调,利津调,金钱莲花落等,西方自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输入秦腔,西调,四川歌等,南方自福建、浙江、江苏、安徽输入福建调,南词,滩簧,荡湖调,扬州歌,打花鼓等,中部自河南、湖北输入剪靛花,湖广调等,其余马头调,十杯酒,银钮丝,道情,秧歌等,也都有自外传来的痕迹(均在本文证明)。传播这些歌曲的人,北方以蒙古、女真诸族人为主,西方以商贾技艺人等为主,南方以优伶娼妓为主,而盐商之多财好乐,帝后诞辰之官绅进乐,也是俗曲输入北平的一个大来源。因为北平俗曲中已经掺杂了很多外省成分,所以我们所收集的,只能以在北平唱过者为准。  
    (二)        北平俗曲的材料  
    本所藏有张姓“百本堂”钞卖唱本三千余种,除昆曲,二黄剧本外,有俗曲一千余种,又在市上收得刻本印本一千余种,此外孔德学校藏有“车王府曲本”七百余种,故宫藏有“升平署钞本”俗曲一百余种,北平图书馆藏有“乌丝兰钞本”俗曲数十种,我所见到的北平俗曲,就是这几批。《霓裳续谱》及《白雪遗音》所选的也不下数百种,然而都是零落不全的了。最早的钞本有雍正、乾隆时的。这种情形,恐怕在外省俗曲里是很难得的。北平俗曲之可以作一点系统的研究,也还是靠这个。叙述北平掌故的书籍里,有时也可以得到一点关于俗曲的记载,排比起来,可以知道些北平俗曲已往的陈迹。  
    (三)        北平俗曲的分类  
    北平人钞卖俗曲的习惯,喜欢在曲本外标明调门的名称,我们把同调名的归在一起,就可以得其类别。顾颉刚先生编《车王府曲本分类目录》,即用此法。然而这目录没有张姓“百本堂”《分类目录》完备确实。我们据这两种目录,参以市上流行的“工尺谱”,再加上从未写定的俗曲,共得六十二类。又以其中说唱故事者列为说书之属,扮演故事者列为戏剧之属,通常所称小调者列为杂曲之属,带耍带唱者列为杂耍之属,不附带乐器者列为徒歌之属,共为五属。这虽然不能算得很精密的系统,比以前一本一本的分离,总象样得多了。  
    (四)        北平俗曲的特点  
    刘半农师说过,研究俗曲,可从四方面进行:一,文学方面,二,风俗方面,三,语言方面,四,音乐方面。北平俗曲于这四方面之中,风俗一方面尤为有趣,因为中间保存了许多史料。如《侍卫叹》《官箴叹》中有圆明园及皇宫当差的情形,《团练诉功》《南苑幼丁叹》中有清朝练兵的情形,《义和团诉功》《拳匪歌》中有庚子变乱的情形,《拿张格尔》《林清造反》中有清朝平反的情形,此外《洋人近京》《太后回京》《通州驻扎》《日俄交兵》《文乡试》《武乡试》等,也都保存着清代的各种史料。这种史料,自然不一定可靠,然而总可以供研究历史的人做参考,至少可以由此看到一点人民对于各种事件的见解及态度,这已是很可贵的了。  
    (五)        北平俗曲的唱者  
    北平唱俗曲的,以娼妓,优伶,歌童,盲女为主,《旧京遗事》记明朝的倡家两苑,东苑以筝著名,西苑以琵琶著名。清朝的高等妓院,称“清吟小班”,《梦华琐簿》《都门琐记》等书都记着妓女出局唱小曲的情形,此娼妓之唱俗曲也。《金台残泪记》记道光以前的优伶,都是从小由南方买来的,初来则先学小曲;乾隆以来诸书记优伶侑酒,都是小曲戏剧并唱,此优伶之唱俗曲也。明朝有所谓“歌童小唱”者,比优伶还低,只会唱小曲。《旧京遗事》说:“小唱出身山东之临清,浙江之宁、绍,朝士有提携之者,或至州县佐贰,次则为伶人。”至嘉庆、道光时,有所谓“清音小队”者,也还是这种歌童的后身,专赴宅第唱小曲,此歌童之唱俗曲也。《茶余客话》说:“盲女琵琶,元时已有之,至今江、淮尤甚,京师今年亦多,少年游闲者,藉以佐酒消遣,不异青楼。”传至道光时,此风尤未改。初刻《都门纪略》有《瞎姑》诗云:“秋娘袅袅拨琵琶,也抱琵琶半面遮,却信人间重颜色,夜深犹插满头花”。光绪年间,《燕都杂咏》也有一诗:“盲女琵琶曲,黄昏市上游,何人呼侑酒?唱到月当头”。此盲女之唱俗曲也。  
    (六)        北平俗曲的班子  
    组成团体以唱俗曲,明朝已有这风气了。《旧京遗事》说:“小唱在莲子胡同,门与倡无异。”至清代则称为“档子”,《忠雅堂诗集》有“唱档子”一篇,《水曹清暇录》说:“向年最行档子,盖选十一二龄清童,教以淫词小曲,学本京妇人装束”。《燕京杂记》所谓“顿子”,《京都竹枝词》所谓“囤子”,都是这种东西。自道光后,则又名为“杂耍馆”,《京尘杂录》说:“内城无戏园,但设茶社,名曰‘杂耍馆’,唱清音小曲,打八角鼓,十不闲,以为笑乐”。最近则名为落子馆矣。  
    (七)        北平俗曲的歌唱地方  
    北平固定卖唱的地方,据钞本子弟书有拐棒楼、乐春芳等处,《天咫偶闻》云:“余髫龄时,如泰华轩,景泰轩,地安门之乐春芳,皆有杂爨,京师俗称杂耍”。运河通行时,东便门外之二闸,朝阳门外之定府庄,也都是卖唱的地方。我在民国十一二年,还在朝阳门外的菱果坑,石头胡同的四海升平,天桥的水心亭等处听过俗曲,后来是什刹海,劝业场,西安市场等处,最近是大街小巷的茶馆里,也有许多添了女落子了。  
    一九二十一年十二月二日李家瑞作于北海静心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