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话剧百年的10个华彩片断(一)


    
    《黑奴吁天录》演出海报
        春柳社演出《茶花女》,中国现代话剧由此发端。 
    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它设有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多个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所进行的话剧演出在当时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春柳社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创始期的奠基者,其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1907年2月,春柳社以赈灾为由,在东京中国青年会举办的游艺会上演出《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茶花女,日本新派剧名优藤泽浅二郎指导。《茶花女》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这次演出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 
    1907年6月1日、2日,春柳社又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五幕)。这部剧由曾孝谷自斯托夫人的小说改编。小说后来经林纾翻译,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名出版。在此之前的所谓新剧,都是把报纸上的时事报道拿来,用传统戏曲的方法稍加编排,分出角色,就是演出的剧本。《黑奴吁天录》则诞生了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同时也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 
    南开新剧团成立,引入西方话剧整套编演形式。 
    南开新剧团正式建立于1914年11月17日。但南开学校的演剧活动在辛亥革命以前就开始了,它的两位首脑人物是张寿春(字伯苓)及其弟弟张彭春(字仲述)。 
    张氏兄弟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相继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对中国戏剧有着共同的爱好,对欧美戏剧有深入的了解,两人先后主持南开学校的戏剧活动,是南开戏剧发展的决定性人物。 
    新剧团以张伯苓倡导的“练习演说,改良社会”为宗旨,1908年到1922年就上演剧目近50个,这些剧目全部为学校师生自己创作。 
    南开的演剧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西方话剧的一整套编演形式,同时吸收了我国传统演剧艺术中有活力的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南开新剧团从欧美直接移植,形成以天津为中心的流行于北方的话剧,与春柳社从日本移植的、主要以上海为中心的流行于南方的新剧,共同构成了我国早期话剧的整体。 
        《终身大事》引发轰动,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山之作”。      《终身大事》是胡适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的,剧本发表在1919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6卷3号上。胡适自称为“游戏的喜剧”,后又应约译成中文,供一批女学生表演。但因为女主人公最后与男子出走,舆论认为有伤风化,再无女性敢扮演此角色,演事遂作罢。 
    《终身大事》明显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它撷取了《玩偶之家》中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的思想,将它演绎成一个中国故事。作为剧本,《终身大事》虽然形式简单,但它已经是纯粹的西方独幕剧的形式,写的是当代生活,用的是当时通行的口头语,没有锣鼓,没有歌唱,只以日常言语动作来表现剧情。尽管没有上演,但由于《新青年》和胡适的影响力,《终身大事》一经发表就产生轰动效应,声名远播,并且一直被认为是现代话剧的开山之作。 
    《少奶奶的扇子》上演,立体布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话剧舞台上。 
    《少奶奶的扇子》是王尔德的四幕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的中国版,首演于1924年4月,由洪深编导。 
    本剧第一次在中国舞台上布置立体布景,坚持艺术风格的统一和演出的完整性,灯光、音响也相互协调。主创人员充分考虑到了当时当地的观众的接受能力、欣赏习惯,观众的定位比较准。剧中的环境、人物语言和性格、习俗全都中国化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回到了文明戏的老路上,但实际上却是对文明戏演剧原则的扬弃。《少奶奶的扇子》尊重观众,但并不迎合、迁就,编导对剧本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但没有使原作的实体内容伤筋动骨,因此,观众看到的是“着中国服装的外国作品”。 
    也正是从这次演出起,中国话剧开始有专职的导演和正规的排演制度。 
    曹禺的创作,使中国话剧走出创始和实验阶段。 
    1934年7月,曹禺的《雷雨》在《文学季刊》上发表。1936年,《日出》在《文学季刊》连载,11月出版。1937年,《原野》在《文丛》杂志上刊出。短短三年,曹禺出手不凡,连续三部戏各具特色,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现代话剧从而进入了成熟阶段,曹禺本人也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雷雨》勾画出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暴露出其内在的阴暗与丑恶。从《雷雨》中不难看出古希腊命运悲剧和易卜生的深刻影响。它严格遵守“三一律”,像易卜生戏剧一样带有客厅结构剧的痕迹,戏剧结构以及各种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甚至细节都组织得完美无缺。自诞生以来,《雷雨》的受欢迎程度经久不衰。据统计,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场次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一出剧目。 
    曹禺此后的《日出》,戏剧进程自然、真切、生活化,具有纪实性特点,显现出成熟、从容、平实的风格,但其中又不乏象征意义。《原野》则通过对原始蒙昧的血亲复仇观念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底层农民对于黑暗压迫的反抗。1941年完成的《北京人》,不露痕迹的结构、生活化的语言、活生生的人物、随处充溢的哀伤意绪、平淡隽永的风格,使得此剧染有浓郁的哲理性情怀,寓意深刻,成为一首旧生活的哀歌。 
    曹禺的创作把中国话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舞台导演、表演和舞美设计综合水平的提高。曹禺使中国话剧从创始和实验阶段走了出来,真正成为一门成熟的舞台艺术样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