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现实主义戏剧的强大感召力——评话剧《海棠胡同》


    徐健
    古朴典雅的萧家大院、香色怡人的西府海棠、瞬息万变的城市生活,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景观并置的舞台上,一部反映底层百姓拆迁命运和现实境遇的话剧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便是《海棠胡同》。该剧由霍达编剧、王剑男执导。该剧因其敏锐的叙事视角、深刻的现实关怀、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舞台创造,受到观众的热情赞扬,显示出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强大感召力。这部以北京旧房拆迁为题材的作品究竟如何在内容、主题上寻求突破,触发观众思索,又是如何在舞台表现上有所创造的呢?
    该剧发生在海棠胡同仅存的一所大院里,三家“拆迁户”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益与开发商艰难周旋,从集体抗拒、个体妥协再到无奈留守,在看似普通却又波澜起伏的情节中,把住房这一国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在舞台上。创作者直面当下生活,不回避现实矛盾,在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表达普通民众的诉求,在尘封已久的历史中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真实而敏锐地把握住城市发展过程中拆迁户、开发商、媒体舆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呈现了新北京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经济规则之间的博弈与冲突。
    在以往的话剧舞台上,北京人艺曾创作过《旮旯胡同》《金鱼池》《万家灯火》等以旧房改造为题材的剧作,形成了符合主流叙事规范的创作模式。然而,《海棠胡同》独辟蹊径,它没有将现实问题简单化,也没有站在特定立场上评断是非曲直,而是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改善、传统文化保护等各种问题摆出来,还原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正如创作者所言:“我们无意于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来为某一方辩护或呼喊。我们只能尽量地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平静地叙述,来默默观看这场发生在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北京城里的变革。”梁德宝、魏老师为了争取更好的居住条件,避免被现代都市边缘化的命运,可以联合抵制开发商的补偿,也可以为了各自的利益,暗打算盘,背后妥协;记者吴伟为了捍卫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可以挺身而出,奔走呼吁,但面对胜利却陷入了精神的困惑;陆天宇为了赶走小院的老住户,在经济利益面前毫不心软,但他的出发点却是要为这个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每个人的选择似乎都有自己的合理面,剧作的戏剧性和思想性就在于:把每个人、每个利益方的现实处境和矛盾困惑都呈现出来,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体诉求,使这些不同的观念彼此激烈碰撞,以生活流的方式推动情节演进;其立意不在于问题是否得以解决,观众是否获得明确的主题指向,而是让舞台成为观众窥探社会变迁、个体欲求的窗口,留给他们无尽的回味余地。
    “海棠忍看花将尽,从此人间绝管弦。”虽然萧家大院最终保住了,海棠明年依旧飘香,但是拆迁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精神困惑和内心疑虑并没有得到解决。无价的文化遗产,有价的经济指数、人情世故,在快节奏的城市发展中,还有多少海棠能继续盛开,剧作提出的疑问催人深思。
    全剧主题意蕴的表达与鲜活的人物塑造密不可分。每个人物既蕴含着自己的个性特色,又浓缩着时代变迁的印记,成为一种价值选择或文化存在的代言人,寄托着创作者的人文立场和现实关怀。以苏宛君为例,年逾古稀的苏宛君,当年曾是红极一时的鼓书艺人、诗人萧穆的遗孀,为了刻骨铭心的生死恋情,从青春岁月到风烛残年,她坚守着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雨的沧桑故园和三株西府海棠。她的雍容、大度、庄重、威严,使其成为小院的主心骨、全剧的灵魂人物,直接关系到小院的最终命运。她身上既交织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又流淌着至诚至真的无私大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精神和不朽文化传统的象征。人物写活了,自然便会为演员带来巨大的创作空间。宋春丽扮演的苏宛君张弛有度,带出了气场、聚积了情感。苏宛君捍卫大院时的铮铮骨气、回忆过去时的含情脉脉、待人接物中的传统风韵,都在表演中悄无声息地自由转换着。这是一个融合着历史记忆、岁月沧桑、文化因袭、爱恋情愫于一身的舞台形象,与陆天宇、林志龙等物质至上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海棠胡同》的舞台古朴、凝重,既洋溢着浓浓的京腔京韵,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导演立足京味儿风格,有所继承有所突破。首先,在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和对比式的舞台装置中,透露出剧作主题意蕴的信息。天幕上天宝一期高层建筑的现代和铺张,与舞台主景萧家大院的传统、精致构成鲜明对比,它们与左侧墙面的白色“拆”字和小院背后的巨大吊臂,一起构成了人物的生活空间,揭示出小院岌岌可危的现实处境。而由京韵大鼓、鸽哨等老北京最熟悉的声音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碰撞带来的节奏起伏,又传递出城市生活纷繁、多元的声音,成为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的最好注脚。萧家大院的命运俨然就是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命运。其次,追求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注重诗化场景的营造,都体现在对苏宛君剧终击鼓而歌的场面处理上。面对开发商的蛮横与无情,萧家大院危在旦夕。苏宛君难以挽救危局,悲怆地仰天长啸,决定最后献上一曲。此时,在场的演员全部退下,只留下站在垂花门前孤独无靠的苏宛君。昏暗中,一束追光打在她的身上,伴随着凄厉的歌声、哀婉的京韵大鼓、片片飘落的海棠花,整个情境直抵观众内心、荡气回肠。这种诗化的定格场面,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张力,另一方面深化了剧作的主题内涵,是一首对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挽歌。
    《海棠胡同》给予观众太多的话题和思考,它犹如一盏陈酿,愈久弥香,回味无穷。而作为一部充满现实关怀的话剧力作,该剧的成功演出再一次证明了现实主义戏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