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杂技,究竟缺什么(图)

今年7月2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发表记者采写的文章《杂技,精彩转身之后还缺什么》,很快得到文化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杂技界的强烈反响。近日,文化部艺术司就中国杂技现状专门在京召开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辽宁、广东、河北以及军队和中国杂技家协会的专家、领导聚集一堂,各抒己见,既分析了杂技表演、创作、体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探讨了改进解决之道。
     
    2010年玄武湖百花闹春游园会——中华绝技表演开幕式上,11岁的贵州小艺人龙梅红(前)、唐慧在表演《纸上飞仙》绝技。
    繁荣下潜藏着危机
    无序竞争,大而不强,高精尖节目滑坡
    中国杂技艺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最先被世界观众认可,“中国创造”的标记最为鲜明,获奖也最多,如今大型舞台综合表演都离不开杂技。但是,杂技大国未必是强国,繁荣的外表下还存在着另一面。
    一些专家认为,辉煌是表象,其实潜存着很多危机。别看杂技总是在国际比赛获奖,60年来拿了200多块金牌,但有的节目反复被派到国际比赛上竞争,重复得奖成了一景。现在出国比赛没有统一渠道,在国内也没有一个事先的比较,谁有本事谁出去,有时候几个团出去争一个奖,互相拆台,无序竞争。而且获奖多了,年年丰收,演员、院团和社会舆论都失去了兴致,这对今后中国选手参与国际赛事影响很大。
    有的专家将当下杂技的缺陷总结为:节目陈旧、重复生产、技巧至上、教学不科学、高端人才匮乏、缺少轻松看点、小作坊式的生产、国际参赛无选拔制度、明星缺失、人才流动无序等。
    杂技的表现形式近十年来有了重大改变,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主题晚会、情景剧晚会、杂技剧相继诞生,完成了新时代的转型。但是高精尖的单个节目却明显减少,据统计,如今全国加起来还不足50个,而这恰恰是杂技的根本。一些专家说,杂技本体的缺失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愿意吃苦的人越来越少,而杂技的苦和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二是在杂技中引进舞蹈、音乐、戏剧等姊妹艺术,原本是杂技的升华,是杂技革命的标志,但大量杂技节目的编导现在由舞蹈导演承担,他们毕竟不懂杂技,无法把握杂技的特点,久而久之,杂技反倒成了配角。
    只有掌声没有笑声
    缺少滑稽,没有马戏,明星为什么难产
    中国的杂技技巧举世惊叹,一台杂技表演高潮迭起,掌声从头至尾,一直让观众拍疼巴掌为止,但是少有起伏,没有起伏的表演很容易带来审美疲劳。一些专家说,这与杂技的内容缺失有关。
    杂技应该分四大类,一是狭义的杂技,另外还有滑稽、魔术和马戏。但我国的杂技长期只注重第一类,魔术近来随着电视节目的推广开始复兴,可是滑稽与马戏依然处于沉寂状态。马戏驯兽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非短期内可以解决,但滑稽的投入并不复杂,为什么不能在杂技舞台占一席之地?
    专家认为,滑稽的缺失既在于观众缺乏滑稽感的培育,也在于杂技界滑稽演员后继无人。滑稽节目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是杂技演出中的主导,不能长期处于空白,应该重视滑稽演员的培训和观众兴趣的培养。丑角也是马戏的关键人物,没有滑稽演员,恢复马戏演出就有困难。从刘谦现象可以发现,媒体很关键,滑稽表演也需要媒体和政府的推动。现在的杂技比赛应该单独设立魔术、滑稽专场,用比赛激励人才的诞生。
    眼下魔术的走红,一些专家并不看好,他们认为原创节目很少,手法不高。中国观众的心态是老想探究魔术家的秘密,而在许多国家,原理大家都明白,主要看手法,手法高就是好。实际上魔术的问题还很多,一些电视节目的表面热闹不代表魔术的发展水平。
    杂技需不需要明星,是各地专家争论的焦点。有的认为,杂技的明星是节目不是人,因为杂技节目多是群体演员合作的产物,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但也有不少专家坚持杂技需要明星,他们认为,杂技的社会地位至今低于其他艺术,与缺少明星有重要关系,因为明星效应远远超出其他效应。另外,杂技还包括魔术、滑稽、马戏,这几类更是不能缺少明星。也有专家从目前文艺体制的角度否定明星,认为经验证明,一个演员一旦成为明星,不是离团而去,就是不听调度,白白培养了一场。这样的观点也遭到反驳,因为这种现象在戏剧、舞蹈、音乐团体更为严重,属于体制缺陷,与杂技是否需要明星无关,只要文化体制改革后运用法律和市场契约的方式确定双方的义务关系,就可以免除担心。
    最需要与观众沟通
    构建桥梁,把握分寸,为未来培育市场
    在讨论最为激烈时,有的专家指出,现在的争论都是从自我出发,阐释自己想什么,其实,杂技是一个市场性非常强的大众艺术,所以,应该首先考虑观众的需要。杂技界至今还不清楚什么才是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要的小丑。声光电等高科技在杂技中大量运用是个趋势,但要把握分寸,这个分寸的标准也在观众,过度的声光电,观众厌倦,没有声光电,观众不满足。所以,搭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才是当务之急,也是眼下最大缺失。
    注重培育观众,是杂技节目成功的关键。有专家介绍澳大利亚一家马戏团的经验说,这家马戏团每到一地都要求所有演员出去邀请附近的学生来团里做客,规定每个演员必须与10个小孩建立联系,如此一来,演出时就不愁观众了。到了演出的下一站,他们还要和这些小观众保持通信,第二年再来的时候,还会提前给小观众写信,希望再次相聚。演员和观众变成了朋友。
    杂技眼下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专家们的研讨可以发现确实不少,如国有院团发展快、民营团体发展慢,经营杂技的管理家至今没有形成气候,理论研讨相当贫弱,研究机构和有分量的评论仍是空白,人才后续断裂,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文元素不足等等。
    面对举世瞩目的中国杂技成就,中国杂技界却怀有深深的忧患意识,正在思考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仅从这一点看,中国杂技的前途不可限量。
    相关链接
    8月26日,文化部艺术司在京举行杂技艺术研讨会,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戴武琦,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边发吉,中国杂技团常务副团长孙力力,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宁,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姚志清,中国杂技家协会研究部负责人郭云鹏,《杂技与魔术》杂志社主编高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副巡视员李延年、音乐舞蹈杂技处处长翟桂梅等在会上发言。(记者 陈 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