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西藏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42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佚名 参加讨论
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所以,人们往往一谈到民歌,便容易牵连到音乐和舞蹈方面,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与乐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事实上,西藏民歌与音乐、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文人诗歌(如米拉热巴的“道歌”)与“鲁体”民歌是相同的,西藏的佛教经文“措鲁”也近似于“鲁体”民歌。“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十余句,每句的音节相等,一般六至十一个音节。其节奏特点是XXX XX XXX ,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庆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这种民歌形式应用,早在八世纪的时候就是文字记载,可以说是西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类型。 “谐体”民歌品种较多。从地区划分,“堆谐”棗流行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巴谐”--即巴塘弦子。从内容与形式来分:“谐青”--颂歌,专在仪式、典礼上唱;“达谐”--箭歌“热谐”--铃鼓舞中唱歌“ 谐”--酒歌;“次加”--对歌;“兑谐”(或称“杂鲁”)--情歌,等等,“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节奏是 XX XX XX。 对藏族民歌的称谓,甘、青、川、藏等省市的藏族地区各有不同。就西藏来说,各地叫法也有不尽相同的;这仅是方言叫而已,而内容与形式基本不外乎“鲁体”与“谐体”之类,在此就不作详细阐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商丘戏曲
- 下一篇: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不能湮没的大笛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