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温州方言艺术从古说到今

为弘扬传统地域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温州市方言艺术团正式成立。它隶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是由一批热爱温州方言的艺术家自发组织的演出队伍。这标志着温州方言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历史上,温州方言艺术曾盛极一时。在普通话大范围流行之前的整个历史时期,温州所有的口头艺术都以当地方言为载体。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方言艺术都可归纳到“曲艺”的类项中去。其中以温州鼓词的流行地域最广,影响最大,从业人员也最多。
    方言艺术中鼓词有特色
    温州鼓词的形成年代已难稽考,最早只能追溯到清道光年间。鼓词所依托的是瑞安方言,早期鼓词的伴奏乐器只用扁鼓与拍板,到民国以后才增加了牛筋琴。上世纪50年代是温州鼓词的黄金时代,单是温州城区就有60多家唱词场。其间人才辈出,一时瑜亮,各擅风流,著名鼓词艺人有管华山、季松年(阿球儿)、林兆藩(赵岩儿)、郑声淦、陈月波(白象珍)、叶岳生、阮世池等,都曾红极一时。其次是莲花与道情,二者曲调近似,莲花的尾句有“哩啦哩——落莲花”之类的帮腔。其起源时间也更早,宋释《五灯会元》已有“莲花落”之名,南宋永嘉学派创始人叶适诗中有“听唱三更啰哩嗹”之类的记述。较有影响的道情艺人有温州的徐邦忠、吴文高、永嘉的朱翠月(降奶)、陈明勋夫妇、徐顺俭等。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温州鼓词发展最快。由于《南游传》(俗称“娘娘词”)开禁,从业人员猛增,50年代前女性鼓词艺人仅有林玉钗(茶山下岙人)一人,目前女性鼓词艺人已有百人以上,发行的光碟数以万计。道情莲花虽也有所发展,但其脚步明显跟不上前者。而鼓词的艺术特征也在逐渐变化,其特点是是由单人演唱发展为双人甚至多人演唱,其曲调渐与道情、莲花相融合,有时还在鼓词的演唱中加入莲花的帮腔,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上世纪90年代发行的光碟基本上是单纯的现场录像,而现在录制的光碟可能受到MTV的启发,大都在演唱的声音背景中添加了大量的外景与内容相关联的视频。
    方言相声小品成新亮点
    此外还有一些曲艺品种如花鼓、龙船之类,也曾流行一时,因其曲调简单,艺术含金量不高,已逐渐淘汰,至今偶尔也还能看到一些踪迹。还有一些只说不唱的品种如“打吵儿”(温州快板),流行于上世纪30年代,代表性人物是潘炳炎,他能够把眼前发生的事件编成快板当场演唱。另一种是温州评书,俗名“讲书儿”,从业者称“讲书先生”。其方式是讲书者据案高坐,把一些古典小说用通俗的当地方言进行讲解,讲到精彩之处就拍一下惊堂木。著名的说书艺人有卓性如、曾半僧等。与此类似的是以卖糖果为生的陈银洪,善说方言笑话,在走街串巷卖糖果之前先说一段笑话作为招揽人气的手段。
    温州民歌《叮叮当》、《对鸟》之类,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由民间歌唱家温玲菊等唱到北京,现在的温州民歌又有了新的样式,温州青年董亮爽等在粤语歌曲的启发下创作了多首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歌曲,这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翻译,而是依照温州语音的自然音阶谱曲,符合中国声乐的演唱规范。方言相声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定型,但没有优秀作品流传,更缺乏好的演员。兼任方言艺术团艺术总监的何方是个多面手,他的方言相声颇具特色。方言小品也是这个艺术团的一个亮点,由何方与徐律合作的小品《卖蛋》、《卖柑》、《借红灯》颇为讨彩,青年演员徐律虽是地方剧的乐队成员,但却极富表演天赋,把一个贪小失大的市井小民刻划得惟妙惟肖。农民出身以散讲见长的陈永锡,接连获得两届“方言秀大奖赛”冠军,他的散讲颇受听众欢迎。所谓“散讲”,是一种有韵但没有恒定节奏的方言串词,妙在就地取材随机应变。
    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地方语言不仅仅是多种文化样式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从推广普通话以来,许多幼儿班与小学生都不会说温州话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就是因为传播范围的缩小而最终消失。为了保护地域文化,首先便是要保护方言。上世纪90年代以后,温州电视台先后开通了以方言为载体的多个新闻频道,“百晓讲新闻”之类的节目受到温州人的普遍欢迎。本世纪以来,我市接连举办了三届“温州方言秀”大赛,许多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方言节目应运而生,鹿城区还专门成立了以创作与演出方言节目为主体的“中老年艺术团”,经常下乡演出。温州市方言艺术团的成立,使许多从“方言秀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人才有了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
    温州方言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发展,眼下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培养新生力量,使其更加充实提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