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迷胡:让人“迷迷糊糊”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27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迷胡是流传于陕西的一种民间音乐,其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据说它的魅力能使人迷迷糊糊,由此而得名。迷胡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陕西华阴是迷胡的最早发源地,在春秋时代已成气候,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兴盛。迷胡吸收了盛唐时期的曲子词和宋代的北曲、南词的精华,经长期演变发展,至少拥有上百个曲牌,可谓中国的“曲子宝库”。历史上,长安和关中两地是迷胡曲子的集散地,迷胡不仅传至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地,还与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分别发展成晋南曲子、环县曲子、青海平弦、新疆巴里坤小曲和四川清音。迷胡一般都是用关中方言演唱,但传到其他省区后,受当地方言影响,逐渐发生变异,但仍能听出关中方言的痕迹。 迷胡曲子以通俗语言取胜,但由于受中国古典曲子词的影响和众多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许多曲目流露出清雅缠绵的基调,可谓北方“雅俗结合”演唱艺术的典型。曲子的伴奏乐器有三弦、板胡、笛子和梆子、碰铃、四叶瓦等打击乐。三弦主奏,板胡衬托,四叶瓦加花,碰铃儿添彩,优美耐听。 不过,迷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被誉为“迷胡窝子”的华阴县,上世纪60年代还有二三十个迷胡班社,但如今已所剩无几。许多优秀曲目散失,曲子传承后继无人。半个多世纪前,电台还在不断播放的由著名迷胡艺人黄忠信、崔念昔、崔生华等演唱的一些优秀曲目,现在都已销声匿迹了。当时,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创的迷胡戏《梁秋燕》、《粮食》、《两颗铃》、《二虎守长安》,曾火爆西北,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顺口溜,但现在这些剧目也都看不到了。笔者早年在做民族民间文化调查时,在陕西韩城的寺庄认识了一个盲艺人刘清心,他弹得一手好三弦,其创办的迷胡班社每年正月都要唱三天三夜的戏,全村一多半人也都会唱,但自他1970年去世后,班子散了,戏箱卖了,继承人也没了。 可喜的是,随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迷胡又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华阴县对迷胡的保护与扶持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县领导十分重视迷胡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目前已逐渐恢复了四五个迷胡班社,其中五合村的迷胡自乐班办得有声有色,乐队正规、演员演技高超。通过政府的扶持,当地一些迷胡艺人也逐渐被发掘出来,并有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有位名叫崔华霞的唱家子,现年57岁,她与同村的张女合作演出了一折长达34分钟的《皇姑出家》,唱功扎实、风格地道,颇受听众青睐。她是著名迷胡艺人崔生华的女儿,自幼从父学艺,只是由于这些年迷胡不吃香了,才未能显示出她的才艺。还有位名叫崔向虎的艺人,年过六旬,善弹三弦,会唱的曲目不少,但因长期在外工作荒疏了业务,近几年才恢复了演唱。由于他技艺超群,已被一家演艺公司委以重任,专门经营迷胡剧团,演出很受群众欢迎。目前,该县还正在编辑《迷胡曲子大全》一书,并就扩大迷胡班社、给艺人发放生活补贴及培训迷胡传承人等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 (作者:雷达 章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