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内蒙古的曲艺


    好来宝: 
    蒙古语译音,蒙古族曲艺之一,用蒙古语说唱。好来宝的篇幅长短不同,短的,三五分钟即表演完毕。长的,则能表演几个晚上。其题材多样,除一般的儿女风情、世态变化和知识性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民间长篇故事以及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如艺术家毛依罕的《铁牛》等。好来宝音乐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活泼,唱词朴实优美,语言形象动人。用蒙古语演唱,表演者均为男性,以四胡伴奏,有三种表现方法:单口好来宝,演唱者自拉自唱;对口好来宝,2人表演;群口好来宝,是六十年代由本区乌兰牧骑根据传统好来宝的演唱特点创作的一种曲艺形式,由4-6人齐唱、领唱、对唱等形式表演。其题材内容多以歌颂社会主义祖国为主。  
    蒙古戏: 
    蒙古族剧种,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及文化传统诸多原因,与一般汉族剧种不同,尚未形成固定的声腔体系和表演程式。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民歌体,不分角色,一曲到底。随着剧目的丰富和发展,唱腔音乐逐渐由专曲专用发展到多曲联用,有时还吸收说唱音乐和宗教音乐。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成立,从延安来的新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新秧歌运动的宝贵经验,对蒙古戏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人将表现蒙古族人民参加解放战争的《血案》、《额尔登格》等新歌剧译成蒙古语,用蒙古戏的形式进行演出。抗美援朝时期创作的《慰问袋》,被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是一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短小精悍的蒙古戏,1959年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内蒙古卷》。新中国成立以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蒙古戏的发展,多次召开会议对蒙古戏的创作和表演进行探讨。各乌兰牧骑和专业剧团,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创作和演出了一些风格各异的蒙古戏,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逐渐形成蒙古戏在剧本、音乐、表演及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剧种特点。  
    乌力嘎尔: 
    蒙古语译音,意为说书,蒙古族曲艺之一。用蒙古语说唱。远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了这种艺术形式。初期所表现的题材多为神话故事。清末,一些艺人把古典文学作品如《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编译成蒙古语说唱,在广大农牧民中很受欢迎。解放后,艺术家将当代文学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锋的故事》等改编演唱。表演者为男性,自拉(低音四胡或马头琴)自唱,音乐多取材于蒙古族民歌,现有曲调100多首,并且各有其特定的用场。乌力嘎尔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四胡的演奏技巧有很大提高,许多艺人能用四胡模拟风声、马嘶声等特技。有的表演者还能使演唱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对比复调关系,以丰富其内容。  
    笑呵亚热: 
    蒙古族曲艺之一,用蒙古语演说,其形式和艺术特点与相声基本相同,故也称蒙古语相声。起步较晚,发展很快。现已成为广大蒙古族人民文艺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创作中,根据蒙古语的表达方式,还巧妙地使用蒙古族谚语、民歌、民谣等。在用标准的蒙古语表演的同时,还适当地用方言土语,以使语言诙谐幽默、热烈风趣。《玻璃宫殿》是较早的一部笑呵亚热节目。《俩大嫂》、《重病号》也是较有名的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题材内容为群众所熟悉,语言通俗易懂,表演风趣,所以被广大牧民所喜爱,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学到知识。  
    长调: 
    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如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短调: 
    与长调对比而得名。内部结构较规整,有的为两句式,有的为四句式或其它结构形式,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流行非常广泛,自治区各地的短调民歌,也因地域与部族的不同而各呈风韵。如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金杯》、《引狼入室的李鸿章》、《锡尼喇嘛》和科尔沁短调民歌《钢铁州城的九音钟》、《美酒醇如香蜜》、《六十三之歌》、《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点。  
    爬山调: 
    也叫爬山歌、山曲儿、小曲儿、曲曲儿等。内蒙古地区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亢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演唱者,或牧羊人、或赶脚人、或村姑、或农夫,喜也歌,忧也歌,又各有所长。演唱形式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大,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其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题材很丰富,从花鸟鱼虫、五谷八畜、吃喝拉撒以至于演唱者本人的理想夙愿和喜怒哀乐等,笑骂褒贬皆能成颂。其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比、兴、赋等手法应用普遍而有特点。爬山调的演唱,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曾以它简单的艺术表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词内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起过积极的宣传作用。解放后,广大人民即兴编创了许多新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门楼调: 
    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也称快板书、落子,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汉族地区。表演者自打竹板,自演自唱。许多艺人都有即兴编创的本领,借物发端。篇幅短小,主题鲜明,结构紧凑,通常一段快板书讲一个小故事,有时,因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表演者还要作一人多角的表演。结构分开场白、主题内容和结尾三个部分。内容一般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哲理性较强的段子,一经问世就广为传诵。韵仄除了基本遵循十三大辙的语音规律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儿化音。艺人们很注意用群众熟悉的方言土语编唱。  
    湖尔: 
    蒙古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即由主旋律和一个持续音低声部形成的对比性复调音乐。该持续音多用本调的属音,任主旋律如何变化,下面的持续音不变。锡林郭勒民歌《成吉思汗颂》等即属此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