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赏戏说戏:老戏新排《窦娥冤》


    
    《窦娥冤》剧照 
    总是顽固地以为,演《窦娥冤》,河北梆子最适合。河北梆子高亢而悲凉的腔调,和冤屈在心而无处诉说的窦娥,是那样吻合,是心情天衣无缝的外化,让我们看得见听得清,最深刻又无奈的冤屈,原来就是这样撕心裂肺的。很难想象,用吴侬软语的昆曲演唱《窦娥冤》,窦娥会成为什么样子,悲苦的冤屈又会成为什么样子。  
    看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窦娥冤》,真的很感动。王洪玲扮演的窦娥,非常出色,扮相和做派,都没得挑。这是一出格外要唱功的戏,她的唱功从头到尾都是那样饱满而充满张力,特别是最后唱到“三桩愿”的时候,声腔并茂,气遏行云,真的是字字血,声声泪,袅袅余音里也都是浓得无法化解和飘散的悲怨和愤恨,难怪引得观众掌声连连。  
    我心里想,中国古语说的杜鹃啼血,恐怕就是这样子吧?又想,即使是真的窦娥,也未必能将自己的冤屈诉说得这样淋漓尽致,这样遍地开花一般四处炸响而荡漾起辽远的回声。况且,还有死后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和血溅白绫的“三桩愿”。这是艺术赋予窦娥身上的拓展,让冤屈在艺术的浸泡之下,露渍霜晕,月重风凛,化为天上的雪花、地上的大旱和飞溅在半空中的碧血这样浓烈的意象,沉甸甸的砸在观众的心头,炫目的悬挂在舞台之上。  
    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在世界戏剧史上,我没有看过任何一部剧作在描写冤屈能够赶得上《窦娥冤》的。真的要佩服关汉卿,写冤案的戏,世上有许多,《杨乃武与小白菜》也是写冤屈,要我说,赶不上《窦娥冤》,《杨乃武与小白菜》太实在,《窦娥冤》则不满足于实,而有了浪漫主义表现,便把冤屈表现得更深一层。特别是六月雪,你得佩服和感谢关汉卿的想像力是如此的丰沛,他让冤屈得到压抑之后的迸发,让无处伸张的正义得到了理直气壮的张扬,让一个孤独无助的弱女子获得了天威神助一般的力量。还有什么比得上三伏天漫天飞雪这样感天动地的力量?舞台上,还曾出现过如此震撼人心的壮观景象吗?心里便一个劲儿的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冤屈,就会有《窦娥冤》上演。关汉卿让窦娥和六月雪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民间象征。  
    要感谢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的精彩演出,他们不满足对于经典剧目照本宣科式的演绎,而希望老戏新唱,翻出新意。传统的《窦娥冤》是从窦天章卖女给蔡婆开始,如今的演出则把原来戏的后面章节提前,从窦天章翻阅案子,窦娥化为鬼魂与父周旋开始。这是很好的改动,如此一开场浪漫主义的处理,和后面六月飞雪的浪漫主义的结尾,呼应契合,气脉贯通,而且有了现代的感觉。特别是他们对于一块长方形台子的运用,一会儿作为窦天章官府中的案台,一会儿作为窦娥晾晒衣服的院子,一会儿作为窦娥被关押的牢狱,简洁而充满形式感和象征性,以少胜多,充分调动了戏剧的虚拟性,非常中国化,也和戏曲的形式非常贴切。  
    只是剧的一首一尾,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祈雨中龟裂的大地和纷纷而下的雨水,那样实实在在的加以表现,我以为多余,有些画蛇添足,戏到漫天飞雪结束就已经恰到好处。如今戏曲舞台花样翻新,流行向影视靠拢,其实和传统戏曲艺术是相背离的。我们的河北梆子犯不上赶这个时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