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曾名噪济南的三位曲艺名家

读罢张继平先生所写《光绪年间,那些唱红济南的女孩们》一文后,很受启发。文中提到的那些戏曲界艺人,虽说早已故去,可她们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以及在当时对活跃济南戏剧舞台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家应该怀念铭记。为此,我又想起了已故去的付泰臣、刘泰清、张立武三位名噪济南的曲艺界名家———
    付泰臣:弟子众多,善于创新,德高望重
    评书表演艺术家付泰臣先生,原名付子平,祖籍河北省景县。幼年家境贫寒,14岁跟随张玉山学唱山东大鼓,三年后又拜王增豪为师精研老百口,并边学边演,活跃在鲁南、鲁北一带的乡镇集市上。1928年到济南后在新市场演出,两年后改说评书。
    付老先生没什么文化,可他的记忆力惊人。刚改说评书时,他天天雇人为他读报纸上连载的小说《三侠剑》,仅听一遍就到场子里去说,时间不长竟将36集的《三侠剑》故事记得烂熟。加上他对故事的理解和表演技巧,使书中的每个人物性格明显,各有特色,极受观众欢迎。由于多年积累,他能说大部头的传统书二三十部,且将书中的赋赞诗词背诵如流,被同行人和听众赞誉为“书篓子”。付泰臣说书经验丰富,社会阅历深广,艺术态度严谨执著,主张说古书评俗理,状物摹人细致入微,从不哗众取宠大喊大叫,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风趣。我多次在书场内看付老的演出,总感到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如给年轻人讲故事一般,让人对他顿生敬仰之情。他常说《龙衣案》、《瓦岗寨》、《刘公案》、《七侠五义》等书,演说袍带、短打书时面部表情和身段皆有特色。他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富有创新精神,年逾花甲仍积极编演新书,以适应时代及听众需要。1957年6月,他参加省首届曲艺会演,将自己改编的新书《血染洋行》参赛,荣获创作和演出两个一等奖。1958年11月,被任命为济南曲艺团副团长,次年当选为省曲协副主席,1959年9月光荣入党。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后,他更加积极地编创新书,1964年经他改编的长篇评书《铁道游击队》结集出版。“文革”时期,付泰臣被关进“牛棚”,受到长期的隔离批斗。但他为人宽厚,胸怀坦荡,从不计较,更加受到晚辈敬重。“文革”后年事已高,退休在家仍口述不辍,为我市记录下数百万字的传统书目。1980年9月,市文化局举办“付泰臣艺术生活七十五周年纪念会”,全国评书界名流聚集泉城,向他学习、致敬、祝贺。会上,年已91岁高龄的付泰臣登台表演了《秦琼下海河》,精气神不减当年,赢得全场掌声雷动。
    付老先生为人公正,乐于助人,在文化圈内享有很高威望,生活上艺术上受其帮助者甚多,众多弟子中张立武、李立文等较为突出,名弟子有杨立德,申立双、石立峰、张立中等人。1983年11月,付泰臣先生病逝于济南,享年94岁。
    刘泰清:形成独特风格,雅号“盖山东”
    西河大鼓著名艺人刘泰清先生,河北省南皮县人,14岁拜周增柯为师,学唱山东大鼓老百口,为名家何老凤第三代传人。他的身材和嗓音俱佳,又喜得梆子戏的发声方法,演唱高亢洪亮,受到师父及听众赞扬。1928年改唱西河大鼓,22岁时就开始独立演出,经常在德州、沧州、平原、禹城一带,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后来到济南。
    来济后先是在新市场(南岗子)撑起大蓬挂牌演唱,立即以流畅的唱腔,铿锵的说白,潇洒自如的台风,赢得了济南听众的喜爱。后迁移大观园自辟“泰清书场”,迎门挂上个一人多高的“静”字牌匾,点燃檀香,场内秩序井然,显示出说书艺人少有的气派。他在演出中敢于开“三道储门子”,就是说一回书要三次钱,并坚持收足一定钱数后才继续往下说。由于他艺术造诣深,书扣子使得有力,听众不但乐意拿钱,还送他个雅号叫“盖山东”。
    刘泰清经常演出的书目有《杨家将》、《呼家将》、《大英节烈》、《草船借箭》等,他的演出特点是吐字有力字字清晰,拟情状物形象生动,人物刻画细致逼真,他还能将山东大鼓的唱法融化到西河大鼓中,形成独特的快打慢唱的艺术风格,济南观众十分喜爱。
    1950年,刘泰清移居青岛与大鼓艺人吴云喜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三女。1957年在全省会演中获一等奖,1958年8月赴京参加全国会演,受到周总理及其他中央领导接见。他曾任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曲协副主席。“文革”时期,刘泰清被抄家游街批斗,1977年2月25日逝世。
    张立武:创新编新演新,形神兼备口技一绝
    西河大鼓著名评书艺术家张立武先生,我省高唐景姚王庄人,年幼时家中贫困、父母多病,14岁就拜在付泰臣先生门下学唱西河大鼓。因急需养家糊口,仅学艺三年便提前出师。16岁开始登台献艺,在师父的书场内抢早演出《秦琼下海州》,因其表演大方,精气神饱满,得到师父及听众的认可和喜爱。后经多年磨炼摔打,社会阅历和表演经验渐深,演唱时更富创造力,他演出的《呼杨合兵》、《薛家将》、《前后七国》等书,可谓声情并茂、环环紧扣,让观众们听得入迷。后来他又得到评书名家刘永长的《大明英烈》一书,演出时更是名噪一时,很快成为济南市书坛的又一大将。
    上世纪50年代,他在人民商场建立了可容纳300多人的“立武书场”,每次演出均是座无虚席。那时,我常到书场内听书,每次去都要在门口排队等候,用盛极一时来形容毫不过分。1957年6月,他自编自演的《宪兵队过堂》,参加了我省首届曲艺会演,荣获创作、演出一等奖。我曾看过他演出的《飞车搞机枪》,在这个段子中,我欣赏到了张立武的口技绝活。早些年书场中没有扩音设备,表演时全靠演员的说唱与手势。当火车由远而近开过来时,他以手掩口,发出“哐当当、哐当当”的声音,由弱到强,紧接着“呜”的一声汽笛长鸣,火车呼啸而过,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据说他表演这个段子时,有一次竟吓得一个小孩大哭,扑到听书的大人怀中。当他说到游击队已经搞到枪支准备转移时,敌人的装甲车又赶过来,刘洪大队长组织反击,双方展开激战。张立武先是向左侧转头,发出“咚咚咚”的老套筒枪声,又是“哒哒哒”的清脆歪把子机枪声,似乎鬼子已向他们扑来。在此紧要关头,他配合书中人刘洪一声高喊:“迂回上去炸鬼子压道车”!张立武立即以扇遮面,右脚猛跺,用宽厚洪亮的声音发出手榴弹爆炸的两声巨响,书场内顿时宁静下来,听众们也紧张地屏住了呼吸,短暂停顿后,他把大扇子哗地一摺,慢慢说道:“鬼子兵以为遭到八路军伏击赶紧龟缩到铁甲车上落荒而逃”,大队长刘洪带领游击队员们胜利转移……听这段书如同看电影一般,张立武那形神兼备的表演和模仿逼真的口技绝活,让观众觉得大过其瘾,这可真不是短时间内学到的真功夫。
    张立武和他师父付泰臣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创新、编新、演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他的作品有《一箭双雕》、《革命妈妈》等,又相继改编演出了新书12回的《林海雪原》、50回的《铁道游击队》等。上世纪60年代他参加了济南曲艺团,当选为市中区人大代表。“文革”期间,多次遭受批斗,并被下放到工人文化宫去当传达。后缠绵病床,1978年3月8日病逝济南,终年58岁。
    以上三位曲艺名家的艺术风采,仅是我回忆之中的简单记录和片断,很难概括他们对我市曲山艺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作为一位热爱曲艺的老观众,衷心希望泉城的父老乡亲和曲艺工作者,能够继承和发扬他们对曲艺事业的执著精神和严谨态度,为繁荣我市的曲艺创作做出超越前辈人的更大贡献。
    亓昌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