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一路行一路歌 民间艺人与淮北大鼓的故事(2)

“走不动,也要听段淮北大鼓”
    曹廷虎出生在安徽省蒙城县,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鼓艺人,也是蒙城县曲艺家协会会员。从5岁起,曹廷虎就跟着父亲学习大鼓说唱,“一路行、一路歌”,曹廷虎跟随着父亲四处演出,见证了淮南大鼓的辉煌时期。
    “那个时代的农村,往往三个月才能看一场电影,所以,淮北大鼓书,成了村里最大的精神食粮,每年秋收后到春节前,大鼓艺人走街串户,是最抢手的人,经常这村还没唱完那村就来请了,所以一出门,往往得准备不少衣服,因为这一出门,不到两个月,回不了家咧。”
    曹廷虎说到这里,微微地闭起眼睛,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乡亲们围着大鼓艺人大声吆喝的场面:“就算走不动,也要听段淮北大鼓,那时父亲走到哪个村,全村男女老幼,没人缺场子!”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曹廷虎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边走边唱的艺术。绵延数百年的大鼓艺术,曹廷虎正式成为其中的“血脉”:“何”、“教”、“永”、“圆”、“明”、“志”、“立”、“中”、“长”、“信”,曹廷虎成为第二十代“志”字辈弟子,改艺名曹志安。父亲更将自己唱大鼓的家当送给了曹廷虎,“老一辈人的这种方式,就代表了将大鼓的希望和未来交给了我们。”曹廷虎告诉记者。
    和曹廷虎一样,那个时代,大批年轻人选择学习淮北大鼓,仅仅曹廷虎的家乡蒙城县,当时便有100多位大鼓艺人,活跃在各个乡村的舞台上,这种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父亲带徒弟,都是人家上门求着,还要为家里干活。所谓3年满,4年圆,跟师送唱又3年才行。”曹廷虎说。
    “只有自己尽力,才能无怨无悔”
    1976年,凭着自己淮北大鼓的本事,曹廷虎考入蒙城县曲艺队,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艺人。然而,他没有料到,自己正处在这门艺术的一次历史拐点当中。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曲艺形式的丰富特别是电视、电影的普及,淮北大鼓的市场开始萎缩了。
    1980年,曹廷虎所在的蒙城县曲艺队解散,他考入了蒙城梆剧团,改演梆子戏。
    “老艺人逐渐减少,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多也都转行干了别的,青年人才更别说了。”曹廷虎告诉记者,过去一个训练班的100来号人,越唱越少,最后就剩下他一个。1988年,曹廷虎调入濉溪县梆剧团。
    落脚的地方变了又变、谋生的行当变了又变,但是心中不变的,仍然是对淮北大鼓不解的情缘,有事没事,曹廷虎总爱支起鼓架,一手击鼓,一手打着手板,纵情地唱上一段。随着演出市场的萎缩,曹廷虎先后到外地做过临时工、开过饭店,然而始终没有放弃淮北大鼓。“是淮北大鼓改变了我的人生,没有它,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步,所以可不能让它就这么没了。”
    虽然没法和以前一样,一路行、一路歌,但是曹廷虎心中的大鼓梦从未舍弃。
    市场萎缩,人才更加凋敝。曹廷虎开始尝试张贴招生广告,希望有人报名。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不但很长时间没有人前来报名,而且最后有几位年轻人上门咨询,竟然首先问他,如果来学,曹廷虎每月付给自己多少钱!
    十几年过去了,曹廷虎没有招到一个学生。他回忆说,“那个时候很绝望,不知道大鼓的冬天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直到1995年,曹廷虎终于正儿八经地上台唱了一次大鼓。而正是这一次演出,成为一次巨大的改变。
    1995年,安徽电视台录制淮北节目,需要一位会大鼓的民间艺人,淮北市电视台一位编导推荐了曹廷虎,曹廷虎一口答应,但是心里却没底,毕竟自己多年没上过舞台。摸着鼓架,心里感慨万分,一个星期的准备,曹廷虎再次走上了大舞台。
    “在后台准备时,我偷偷跑到化妆间哭了一场。”曹廷虎告诉记者:“唱了一辈子大鼓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上一回电视,如今,我帮助父亲圆了这个心愿。”
    那一次的演出大获成功,演出后一位老观众跑到后台激动地告诉曹廷虎:“听了你的鼓,又想起了几十年前。”
    从那以后,曹廷虎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能让淮北大鼓失传。“唉声叹气,毫无用处。只有多尽一份力,才能早点看到大鼓的春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