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本子 扬州评话难说“无本之话”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25 扬州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19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这是王力宏在《在梅边》中的一句唱词,有些风趣,有些无奈。的确,现在的年轻人,哪还有这番耐心,静下心来欣赏古老的曲艺。对于扬州评话来说,同样如此,要么是《水浒》,要么是《三国》,书场里讲述的故事,百年不变,如何能吸引年轻观众呢? “扬州评话这百十年来,就多了一部《清风闸》,其他的都是老书目。”扬州评话演员杨明坤说,“曲艺团现在不缺好的演员,就缺好的本子。”难说“无本之话”,已经成为了扬州评话最大的难题。 “牡丹奖”文学奖难上书台 看上去,扬州评话不应该无书可说,甚至应该是有好书可说的。殷伯达所著的扬州评话本《一代儒将陈毅》、李真的扬州评话本《王少堂》,分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文学奖。但是,从文本到书台,其中还有一段非常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以《一代儒将陈毅》为例,“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惠兆龙曾用了1年多的时间来进行“二度创作”,“等到能说的时候,基本上都改得面目全非了。”惠兆龙说,文学本的作者,并不一定十分了解扬州评话的语言特色,往往文气有余趣味不足,这就需要评话演员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改,加入很多包袱、噱头,所谓“噱乃书中宝”。读者看小说,可以“等”着书中高潮的出现。可书台下的听众不能等,几分钟就要有个高潮掀起来,不然听众坐不住。特别是每段书的最后,都要设计一个悬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悬念够悬,听众明天才会来。所以说,一个文学本到最后,往往只剩下了故事骨架,血肉全是演员自己创作的。 如今,《一代儒将陈毅》和《王少堂》,都没能成为书场中的“主打”,要想成为《水浒》、《三国》那样的经典,还需要两三代评话演员继续打磨。 扬州作家普遍怕写评话本 其实,除了殷伯达和李真,愿意花精力写评话本的扬州作家找不出几个。为扬州曲艺创作多年的曹廷昌,凭借着《烛泪》和《悠悠运河柳》连获两届“芦花奖”文学奖,写了很多弹词和清曲的本子,就是“不敢”写评话本。“太难写了,不了解扬州方言,根本无从下手。”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一直是圈内的“快手”,出书著作的速度非常快,但谈起写扬州评话,也感到非常困难。他说早在1980年,他就曾和评话演员李信堂合作写评话本《闹寿堂》,一个半小时的段子,写了近一年,修改了数十次。他深有感触地说,作家和评话演员对于文本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后,他也不再轻易涉足评话本的创作。 当然,评话本稿费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扬州市文化局调研员杨文昭说,现在作家写一集电视剧剧本的起步价就要上万,两三天就能写好。而扬州评话呢,两三年磨出一个长篇,稿费可能只有几千,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现象。 效仿苏州评弹自写自说 几乎没有作家专业写评话本,写出来的评话本也要靠演员花大力气改动,扬州评话总不能永远说着《水浒》、《三国》吧。曲艺只有紧随时代,贴近当代生活,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这一点,苏州评弹的演员就让扬州文化局艺术处处长祁淑慧非常羡慕,“苏州的演员都能自己创作,还都是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好本子,如《大脚皇后》、《风雨黄昏》、《相约星期二》、《得失》等,像施斌、吴静这些演员,都自己进修读研了。”市曲艺团原团长周寿泉同样认为,评话演员必须具备“编、导、演”于一身的素质,“会写会说”,才能有所成就。 当然,扬州评话的青年演员们正在努力着,马伟就根据发生在当今的一些大案,创作出《京都奇案》、《红楼惊梦》这些新段子,在书场里说的时候反响很好。但是这些段子还没有成熟,也还没有形成文本。 “评话演员可以多看一些故事,激发创作的灵感,甚至是非常流行的网络小说,都可为扬州评话所用。”市文联主席曹永森也为扬州评话的未来建言献策。 作者:王鑫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 下一篇:道情渐行渐远的民间"优雅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