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天籁之音”蒙古族“呼麦”唱法失而复得


    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的蒙古族呼麦唱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失传百余年后又获重生,并于最近被文化部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来自草原的“天籁之音”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据内蒙古歌舞剧院青年合唱团团长乌力吉图介绍,呼麦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唱法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
    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乌力吉图说,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
    呼麦唱法在内蒙古复生
    发源自800年前蒙古草原的蒙古族古老唱法呼麦,在内蒙古草原流传了数百年后,于百余年前失传了,而在蒙古国却一直保留下来。近年,经挖掘整理,向蒙古国老艺人学习,一些内蒙古艺人掌握了这项绝技。
    苏依拉赛汗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女呼麦歌手,她的呼麦演唱功夫已经达到了同时演唱4个声部的境界,用机器测试时发现有8种频率同时存在。
    苏依拉赛汗原是内蒙古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成员,科班出身的美声唱法演员。几年前,内蒙古歌舞剧院从蒙古国请来了一位资深的呼麦唱法大师前来教授呼麦唱法,苏依拉赛汗和许多女孩子都来报名,然而,最后只有苏依拉赛汗一人学成。
    苏依拉赛汗说,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演唱的呼麦达到了什么程度,直到后来到蒙古国参加了国际呼麦大赛,并作为唯一的女呼麦手获了奖,才知晓了自己演唱呼麦的功力。呼麦是历来传男不传女的,女呼麦手在蒙古国也极为罕见。
    目前,内蒙古已有几十名呼麦手,他们都是通过呼麦训练班培养出来的。其中,仅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培养的呼麦手就不下40名,他们于去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国际呼麦交流会”上亮相演唱,使与会人员赞叹不已。
    为了使呼麦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演唱艺术获得新生,从2001年起,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对呼麦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他们聘请蒙古国专家,几次前来内蒙古讲学并进行现场指导,终于培养出自己的呼麦手,使古老的蒙古族文化遗产得以延传。
    而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为了培养出自己的呼麦手,于去年邀请蒙古国呼麦协会副主席敖都苏荣教授到阿拉善左旗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呼麦艺术培训班,使20位音乐爱好者基本掌握了呼麦唱法的技巧。
    “天籁之音”成国宝
    随着内蒙古对呼麦的抢救发掘,呼麦艺术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一项“绝活”。
    2005年秋天,应美国国际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邀请,受文化部的委派,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赴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参加“中国文化节”的演出,为美国观众表演了呼麦唱法,引起了极大轰动。“中国文化节”结束后,该团还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出。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是一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团体,曾经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在国际舞台上享有较高声誉,被公认为目前中国唯一擅长演唱无伴奏合唱的团体。近年来,他们挖掘整理了已经失传多年的蒙古族所特有的呼麦唱法,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与此同时,呼麦还被收录到内蒙古音乐网,使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网友上网欣赏到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唱法。
    随着呼麦演唱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部对抢救发掘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蒙古国呼麦协会主席策登伊希认为,呼麦的演唱方法有10余种,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呼麦艺术家只能使用其中几种方法进行演唱,呼麦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