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民谣民俗传承古风古韵——潮汕民谣中的女性形象


    潮汕民谣是潮汕民众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用潮州方言创作出来的口头文学。“其歌词以潮音、有无其字,而独以声口相援。”(屈大均《广东新语·粤歌》)其内容有采撷地方风物,有涉及家庭伦理,有罗织童稚趣语,有以花鸟鱼虫寄喻人世哲理,有从戏文曲典中引伸现实生活等等。风格平易自然,富于幽默感。用韵讲究,琅琅上口。故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村间田头、乡里闲间、老榕树下、街巷庭院,三五成群,琅琅吟传。以此倾吐心声,解愁逗乐,寄托希望,深为潮汕民众所喜爱。但处在封建社会里,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潮汕民谣被当政者视为淫邪之语而无以收录。直至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俗文化在中国正名之后,一批潮籍民俗文学专家、有识之士,慧眼识珠,视潮汕民谣为中国民歌之宝贝,深入乡间采风、广泛征集,编写出《潮州民谣选》。这仅是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中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这些潮汕民间文学遗产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在这些古朴、率真、野趣的民谣中,有关女性题材虽不多,从中可窥见潮汕女性勤劳、忍耐、宽容、持家的传统性格特点。在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受神权、族权、夫权的统治,处于从属位置,“三从四德”始终是潮汕女性的“规矩”,她们再怎么忙,家在她们的心目中是第一位,如《小小生理好安家》、《伶俐媳妇早走起》等,歌颂勤俭持家,起早贪黑的小家妇人形象。而《勿去母家(口旦)君贫》则反映出“嫁鸡随鸡”,同甘共苦的情怀:
    一臼糙米落臼椿,俭俭食到人迎灯,有食无食相忍耐,勿去母家(口旦)君贫。一臼糙米落臼槌,俭俭食到市价开,有食无食相忍耐,勿去母家哭啼泪。
    孝敬长辈,相夫教子,是妇人们必须具备的责职。谁家新媳妇若是好吃懒做,不侍长辈,在乡间邻里便是背后议论的对象。故潮汕民谣为女人树立了好媳妇的形象:
    一丛松柏倒落地,行孝媳妇敬大家。(大家——家翁、家婆)
    提起银瓶盘烧酒,提起牙筷夹虾生。
    《伶俐媳妇早走起》吟诵的是这样:
    鸡雏仔,跳上椅,伶俐媳妇早走起,入客厅,收桌椅;入灶下,洗碗碟;入房内,做针黹。父母会教示,翁姑有神气。
    家务针活勤快利索的媳妇都是长辈亲朋夸奖的话题,也成为衡量谁家是否有福气的标准。
    潮汕民谣中,有许多摇篮曲反映她们望子成龙的内容,如:《初三月》:初三月,月如眉,手荡摇篮去又来。阿奴阿奴猛猛睡,阿妗带你上瑶台。上了瑶台见李白,教你作诗当秀才。
    《中秋月》:中秋月,月圆圆,手荡摇篮高又低,阿奴阿奴猛猛睡,阿妗带你上瑶池。上了瑶池见鲁班,教你手艺收徒弟。
    这两首民谣,用抒情手法描绘母亲对襁褓中的儿子充满期望,平凡中见到母性的伟大。
    在过去潮汕地区,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男女授受不亲,谈情说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止。但情歌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于民间。如:《兄今有心妹有心》、《不是姻缘不配君》等篇都有大胆追求爱情,抗衡旧礼教束缚,向往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
    “夫荣妻贵”是封建社会女性的最高追求与愿望。但潮汕女性则不为荣禄功名所动,甘为平凡女性,追求夫妻平等相爱、俭朴持家。这种朴实无华的婚姻观念在过去年代里,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摇鼓叮咚声》的民谣,描写男女情爱更是入木三分。既有雅娘与摇鼓兄私会的情景,又有母女的对答。情爱细节刻划入微,雅娘的举止和灵机应对母亲的盘诘,深刻地描绘了一个禁甸在闺房中少女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新女性形象。
    个地域所流传。民俗又是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桎梏”。由此可知,潮汕民谣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规范并培育了潮汕女性的传统美德。但民谣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女性溢美之词的背后,却蕴含着她们许多无奈。世俗的影响,使她们走不出保守和追求以“家”为中心的小圈子,也造成她们依附父母及丈夫,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
    潮汕民谣是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它提示旧时代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潮汕民谣保留了许多古风古韵。是我们研究潮汕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