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曲艺茶社生存状况:新老交替百味杂陈


    湖北首家曲艺茶社生存状况扫描:新老交替百味杂陈 
    没有曲艺之家,难成曲艺大家。来自民间的天乐社昨向记者表示:天乐社可以算作湖北曲艺的一个“小家”。 
    武昌司门口,户部巷对面,便是集一方精英,唱一地经典,品一杯香茗,撒一晚欢笑的天乐社。作为我省首家民营曲艺茶社,快满两岁的天乐社都市茶座,如今已成为湖北曲艺的头号“根据地”。 
    昨日,记者来到天乐社探访,调查传统曲艺形式的生存现状,并与这里的演员们共话曲艺之家的成长与困惑。 
    艺术之路 渐行渐宽 
    “说唱艺苑,曲艺殿堂”——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张明智题词。 
    井然有序的漆木桌椅,高高挂起的四角灯笼,用纸扇与中国结装饰的舞台……装修不豪华,却为持茗品曲的观众们搭起一方说唱谈笑的天地。 
    然而,2007年8月天乐社初创时,可没这般好光景——“解放公园里七八张简朴的长桌,几乎就是天乐社的全部家当了。”天乐社社长、相声演员徐永刚说,天乐社移师武昌后,扩大了规模,设置了150座的观众席,并坚持着天天演出、节假日不休。 
    郭德纲的“德云社”周一还公休一天,天天演出的天乐社,有观众吗?“实践证明,只要踏进这个门的人,都是能留下来的客。”据徐永刚介绍,如今平均上座率能达到30%,最不景气时也有十几个“天仙”(天乐社粉丝别称)坐镇坚守。虽然还难谈赢利,但已经度过了最艰苦的时期。 
    两年多来,500多场演出见证着天乐社的成长。最令大伙开心的是观众中除了白发族,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正说着,徐永刚就接到了预约电话,原来是湖北大学的一位教授要带28个学生来捧场。 
    新老交替 百味杂陈 
    “天乐天天乐,曲欢曲曲欢”——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永泽题词 
    演员是舞台的灵魂,这一年多来,天乐社扩充的不仅是场面,还有演员班底。八十高龄的湖北道情第一人周维,唱起道情来仿佛回到了十八岁;郭德纲的师弟徐永刚,说相声耍嘴皮子是拿手活;徐永刚的师兄赵开山,是请来的外援,擅长天津快板;还有五六个热爱曲艺的大学生,利用演出“偷师学艺”技艺渐长……这套演员班底涵盖老中青三代,节目单上的相声、快板、评书、道情等近百个节目百味杂陈,其中大部分为新创。 
    徐义和景宁是华农在校生,两人痴迷曲艺,便一同师从徐永刚学相声,现在已是天乐社的主要演员了。两人感叹,其实不是老百姓不喜欢曲艺,而是他们没机会接触,来了一听,先是惊讶,再是留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维曾是老民众乐园里的“红角儿”,岁月变迁,老人仍感叹:“不管人多人少,只要观众高兴我就高兴,这是我坚持演下去的动力。” 
    坚守阵地 痛并快乐 
    “坚守小剧场,曲艺为人民”——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题词 
    其实,坚守小剧场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天乐社看似良性发展的外表下,隐藏着三代曲艺人心中的矛盾与困惑。“相对于北方曲社的繁荣,湖北的弱势在于吃曲艺这碗饭的演员太少。但归根结底不是演员不愿吃,而是曲艺社给不起这碗饭。”徐永刚一语道破原委。 
    徐义和景宁谈到毕业后的前途,也有些尴尬,他们喜欢这里,但对将来吃不吃这碗饭还没想清楚。据了解,因为只靠演出难以养活自己,天乐社的成员大多还有别的工作。“痛并快乐着”,这也许是天乐社成员最真实的心声。无论如何,大家都准备坚守下去——“郭德纲的德云社坚守十几年才一炮而红;‘小沈阳’唱二人转十几年一夜成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守?小剧场正是曲艺最初‘发迹’的地方。” 
    据了解,天乐社已于上月加入由郭德纲发起的“德云相声联盟”,成为国内第二个加入该联盟的民间曲艺社。徐永刚说,德云社演出已成规模,天乐社要学习其经验,找到适应武汉市场口味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