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珍贵剧种弦子腔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38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从亿万年前的动植物化石,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遗址;从春秋时代的青铜器遗址,到近现代革命文物,浑源现有不少古迹遗存,还有先人们留下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人们熟知的扇鼓外,还有鲜为人知的珍贵戏曲剧种——弦子腔。 浑源弦子腔曾流传于广灵、阳高、朔州等地,如今这一曾兴盛一时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除浑源县温庄乡大坪村还留存部分音乐外,艺人们大部分都已失散或谢世。幸好,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退休文艺工作者徐德宽老人不辞劳苦,多次自费深入浑源南山区,并赴内蒙古、河北等地走访,挖掘这一剧种,才使弦子腔留下一些文字资料。 据徐德宽老人介绍,浑源曾流行的弦子腔,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冀中一带的灾民把弦子腔带入,经过长期演变,又融进晋北的方言和民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以浑源县为主的晋北弦子腔。到清末民国初年,弦子腔已在浑源十分盛行,最出名的是大坪村弦子腔班社。当时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不怕衣裳露肘子,也要看看‘降虎子’(指清道光年间大坪弦子腔班社唱小旦的演员),”可见,弦子腔在当地百姓中影响之深。 浑源弦子腔自从在当地扎根以来,历经萌动、发展、兴盛,终致衰败。除人为原因外,主要是社会潮流使然。开始传入时,主要是为了给祭祀活动助兴,或敬神,或祈雨,或驱邪。其后通过艺人们走乡串村广为传播,使当地群众耳濡目染,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也满足了他们文化生活的需要,之后影响不断扩大,形成班社。同时,弦子腔剧种也初具规模,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剧目有40多个,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演出的剧目中有《黑风山》、《七人贤》等,又有贴近百姓生活的折子戏,如《张九成算卦》、《三孝牌》、《王小赶脚》等。 建国后,大坪村业余弦子腔剧团曾于1958年和1978年两次参加全县文艺调演,开创了弦子腔进县城演出的先例。但后来终因没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使该剧种不能振兴,直到今天仍退居舞台之外,并濒临失传。(薄宏林 文章来源: 大同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民歌的发展轨迹
- 下一篇:民族传统:瑶族人表演民间绝技"上刀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