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四川扬琴


    
    (资料图片)四川扬琴
    四川地方曲种。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3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一批造诣较高的扬琴艺人,如李联升、杨竹开、李德才、叶南章、张大章、洪凤慈、刘松柏等。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恢复发展,创作出不少新作品,如《嘉陵江上红旗飘》、《拷红》、《急浪丹心》、《铁窗训子》、《十里长街送总理》、《浣花夫人保成都》等。 
    四川扬琴远在清代道光年间就在四川地区流行起来,形式为扬琴自弹自唱,首尾加上四川扬琴曲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联升、李德才、易德全等;四川扬琴的代表作品有《将军令》、《闹台》、《南庆宫》等。其演奏特点为“浪竹”和“咭噜音”技法,以粗犷有力、刚劲浑厚并表现“武曲”著称。 
    曲种名家:李联升 李德才 易德全 
    代表作品:《将军令》、《闹台》、《南庆宫》、《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嘉陵江上红旗飘》、《拷红》、《急浪丹心》、《铁窗训子》、《十里长街送总理》、《浣花夫人保成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