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南音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疾如醉的心田。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 
    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十世纪中叶传入泉州一带闽南地区。由于南音古乐历史悠久,因此在闽南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南音的故事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他让闽南五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留在京都做官,仍然回到故乡寄情丝竹。从此南音誉满四方,备受人们的推崇。这也就是历代相传的《御前清曲》的故事。在李光地的故乡安溪县湖头镇,人们可以看到其祖居的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令人怀想当年南音繁盛兴旺的情景。 
    据学才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意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式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阒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一尺八寸,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多年前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所以然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级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发前的"节"相同。南音工尺谱独特的记谱方式,反映了2400多年前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记载的乐学理论。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著名音乐家赵h赞叹“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等多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南音被誉为‘伟大音乐’确不虚传,因为它是灿烂的东方古老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光荣和骄傲!”而在外国朋友的心目中,南音不但被视为“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且是一座沟通中外人民感情交流的友谊桥梁。许多外国客人来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南音之乡,对这种绚丽的南音艺术称赞不已;不少外国留学生还特地赶来泉州研习南曲,并且把这种“象仙乐一般神奇美妙的音乐”介绍给本国人民。 
    人们不能忘记,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南音,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有许多 艺术家为之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南音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南音工作者倾注心血,辛勤耕耘,使南音艺术的发掘整理、表演水平和理论研究获得新的可喜成果。尤其是《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和《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书籍的编纂、出版,更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研究价值。通过历代南音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南音艺术得以薪传不息,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