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八闽千姿:原生艺术白露坑畲族民歌


    “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听到这样的起歌,一定是村里谁家来了客人。 
    福建霞浦白露坑村畲族老乡雷大爷向大家介绍,这就是白露坑的来客对歌。每逢农闲时村里来了客人,村里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来客主人家门口放一鞭炮,就开始对歌。如果客人不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不是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里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
    找客人对歌,村里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来客对歌,通常要对上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当然唱歌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了。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过去畲民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老乡一个人上山劳动,往往以歌驱寂寞。当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福建霞浦白露坑村,被闽东人民称为“畲族歌乡之首”,当地的畲族老乡常说一句话“未到白露坑,不算歌唱人”。白露坑历史上有位著名歌王叫钟学吉,在畲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出生于清末,一生编写了大量诗歌,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被视作畲族“祖公歌”,小说歌《钟良弼》在畲民族民间文学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民间传言:“凡有山哈人的地方,必有钟学吉的歌”。至今,白露坑还保存大量钟学吉创作的民歌手抄本。
    白露坑畲族民歌最有特色的就是“嘴头歌”、“下山溜”,这些歌谣又被称为杂歌,具有“原生艺术”的所有特质,都是畲族老乡在生产劳动或谈情说爱过程中即兴之作,大多数是随口编唱,少有文字记载。(郑长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