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如何抖好相声创作的“包袱”? 奇志:要接地气

姜昆、师胜杰、崔凯、田连元、奇志等专家热议 
    如何抖好相声创作的“包袱”
    备受关注的第六届大连“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近日结束,年轻演员们创作、表演的新作品,展现出当下相声新人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新气象。“但这对于改变当下相声创作整体疲乏的现状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如今的相声创作距离曾经的高峰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坦言,“进一步提升相声创作还有很多难题亟需解决。”
    题材:既要有生活  又要有新意 
    以讽刺见长的相声艺术必须有贴近群众生活的相声作品,而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求得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好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相声作品。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我们当年为创作一个段子,专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告诉记者,本届“西岗杯”评选活动除了在作品的创新性上给予加分外,还特别注重获奖作品一定要能得到群众的喜欢,如果评出来的作品群众不喜欢看、演员不愿意演,那么获奖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奇志看来,相声作者一定要了解观众,如果不知道观众需要什么,观众在想些什么,那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确定的消费群。一部相声作品,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精品并流传下去,它必须是“接地气”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剧场相声日益红火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据师胜杰介绍,一些新作在艺术处理、包袱结构等方面还显得比较稚嫩,但不少作品不但有生活而且颇具新意。获得本届“西岗杯”一等奖的《你想了吗》是器官捐献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适合相声来表现,一般成熟的专业作者都不会轻易涉及,因为它很难驾驭,但这次就有作者敢于触碰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是好事。尽管作品中主人公人物脉络和演员自身身份还不是很清楚,但作者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鼓励人们破除传统迷信思想观念,提倡公德,捐献器官、造福社会的主题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它是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它留给演员二度创作的空间很大。
    “客观而言,现在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和题材非常老套,虽然在技法上没什么毛病,但是缺乏新意,表演者没有发挥余地;还有一些作品为了参加比赛评奖,以求稳为主,限制了相声讽刺见长的功能。”崔凯表示,“从本次参赛作品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种现象有所改观,讽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评委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即使一些老作者的作品无论是从技法还是完整性上看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题材没有新意,这些作品依旧不能获奖。相反,有些年轻作者,虽然以前我们从没听过、没见过,但他们的作品关注的都是当下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新变化,很有新意,这是我们在评审过程中尤为看重的。”
    包袱: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
    相声是笑的艺术,而引人发笑的关键就在“包袱”。“包袱”的基础是建立在生活中具有可以惹人发笑的矛盾上,它必须是群众所熟悉而又被忽略的。所以一个好的“包袱”必定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统一。“不出人意料之外,就没有引人发笑的东西;不在于情节之中,纵然惹人笑了,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崔凯表示,如果没有好的“包袱”,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艺术家也无能为力,结果是群众也不喜欢,演员也遭罪。艺术作品尤其是相声作品最忌讳重复,现在再写出《虎口遐想》《如此照相》《醉酒》可能都不行,因为这些以前都写过了。相声给人以欢笑就在于其讲究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包袱”,别人用过了就是意料之中,这就没有新意,没有意思了。
    与其他文艺作品不一样,相声作品表现人物、描写环境、反映事物都需要“包袱”。奇志认为,笑是相声最大的特点,但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好的相声作品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任何一部好的相声作品,它的“包袱”都是拿不掉的。因为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包袱”是作为主要的结构设计在里面,就像盖房子一样,相声作品中的“包袱”就是四梁八柱,如果把梁柱抽掉了,房子也就塌了。大家常说相声创作难,其实难就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包袱”的创作上。在师胜杰看来,相声创作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包袱”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相声的“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人才:留住现有 吸引潜在
    “近年来,相声创作人才流失特别严重。有的相声作者去写小说、影视剧本了,有的干脆彻底放弃创作。”辽宁省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指出,“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相声作者意识到写相声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收益却很小,久而久之,大家就认为与其写相声费这么多劲,还不如去写影视剧本,因为相对来说,写影视剧本酬劳高。所以,发展相声创作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尽快创造有利于留住相声创作人才的环境。”
    师胜杰表示,当前相声专业创作队伍越来越萎缩,这是一个不争的实事,原因之一就是在报酬上不公平。一个作品写出来,演员拿去演去挣钱,可是作者获益却很少。现在,词曲作家的权益与价值,已经通过《著作权法》的相应规定和市场杠杆的自然调节,得到了比较切实的维护与体现。如何使相声作者的收益也能较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是要设法解决的大问题。此外,相声要想普及、提高、发展,除了培养专业创作人才外,更要培养和尊重那些业余的创作者,给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发挥空间,要鼓励他们,这样才能使得相声创作队伍不断壮大。
    “实现相声艺术的蓬勃发展,创作始终是抓手,所以形成青年骨干队伍很有必要。有鉴于此,近年来,我们启动了中国曲艺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陆续开办了相声表演人才班、相声创作人才班、河南坠子人才班等等。”姜昆表示,“尽管目前真正能够创作成熟的作品和精品的作者不多,但不用过于着急,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磨练。老相声工作者应以自己的经验和对相声艺术的理解,为那些喜爱相声艺术的年轻人进行具体的指导,而不是只喊口号。面对相声创作这座高山,我们要向青年作者指出登山之路在哪里,如何攀登上去。”作者:董大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