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岂能只追逐新潮 别真把传统给努力没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52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就在《纽约时报》撰文称郭德纲为中国相声界“教父”,并誉之为带领中国相声走向复兴的“大救星”时,姜昆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传承人。这两则新闻,恰恰道出了相声的现实处境:说是复兴了,却还是不折不扣的濒危遗产。 搁几年前,要想在北京城里找个听相声的地儿可不容易。如今,先不说光德云社就有四家分店,就连嘻哈包袱铺、鸣乐汇、第二班、乐丰斋等有名有响的相声班子,就已经铺满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更不论不为人知的小相声团体。除此以外,全国的大中城市,基本都有各种相声团体在演出。 可尽管这么多人在说相声,它还是一门濒危遗产。为什么说它濒危呢?用郭德纲的话说:“传统相声啊,1000多段,经过演员的努力,还剩下200多段。”那800多段呢?失传了。北京那么多相声小剧场,怎么能让这些段子失传了? 拿北京几个年轻派主阵的相声场子来说,演员一上台,灯光、舞美、音响便一起造势。演员在台上说不了几句就蹦跶下来,跟观众“互动”。抖的包袱,不是网络段子,就是名嘴语录,黔驴技穷的时候,还上点荤的。更有甚者,直接几个人穿着粗布大褂往台上站成一排,开始跳辣舞:“I want nobody,nobody but you”。 传统段子里,相声演员上台爱这么说:“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说,得会贯口,会数来宝,会俏皮话;学,得会双簧、会口技、会学老弱妇孺、各地方言;逗,得能捧逗,能针砭讽刺;唱就是“柳活儿”,这更不容易,得会各种戏曲、曲艺,会《太平歌词》等各种民间小调,而不是流行歌曲。 要把那些跳“nobody”的“相声演员”拉来说一段《报菜名》,唱一段《太平歌词》,想必没几个人能表演到位。新一代的相声演员,都已经把相声理解为“耍嘴皮儿”“逗乐儿”,恨不得把老一代留下来的东西统统施以又唱又跳的全新包装,美其名曰:“新潮相声”。 那新潮到底是什么?想起多年以前赵丽蓉老师就演过一出小品,叫《如此包装》。如今赵老师都去世10年了,但是包装还是处处可见,越来越甚。很明显,在台上又蹦又跳玩Rap,那不叫评戏;穿着大褂在台上跳《nobody》,那也不是相声。如此包装之下,相声好像是越来越火了,但是这种火算不算得上复兴呢?我看未必。 创新对于艺术而言固然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可对于一门已经经过多代人打磨的传统艺术,先把它尽可能地传承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传承而去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离这门艺术越走越远。 事实上,爱听相声的观众也早已经用自己的手脚给出了投票。要不怎么那么多相声团体入不敷出,可据称能说几百段传统段子的德云社,就一口气开了4家分店呢?只要老手艺打磨得精,一定是比那些浮在空中的新潮创新更讨喜的,相声也是如此。(朱晓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赵炎:相声创作为什么那么难
- 下一篇:仪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