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透视时代变迁中的相声嬗变 传统相声复兴了吗?(2)

传统相声复兴了吗?
        时代变迁中的相声嬗变
    90年代的低迷期过后,进入新世纪,相声渐有起色,以北京德云社为代表的剧场相声引起了观众和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与传统相声暌违已久的当代观众突然发现,原来老段子也有迷人之处。
    但与此同时,一些舆论认为,传统相声的复兴是对50年代开始的旧相声改造的反动,是“回归相声的本来面目”。对此,常祥霖表示,“对于传统相声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不能因为现在传统相声火爆而否定当年对传统相声的改造。”他说,50年代开始的旧曲艺改造是艺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主动自救”和“主动自新”,“如果不改造,相声早就走进死胡同了”。
    从内容上看,传统相声段子有很大一部分难以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的要求。学者岳永逸在《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谱系》一书中指出:天桥说唱艺人说唱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与“色”有关。《大娶亲》、《群女上寿》等黄色段子在当时颇为流行。传统相声中还有一部分是讽刺底层百姓的,比如像带“怯”字的段子,《怯拉车》、《怯剃头》等,极尽嘲弄之能事。此外,以伦理关系抓哏取笑的,在传统相声里也相当普遍。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被视为“下九流”的相声演员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人民的艺术家”,他们急切地希望能以自己的艺术才能为新社会服务。但当时的一些老艺人对于新的时代、新的变化的确不适应。1949年5月1日,有两位表演拆唱八角鼓的老艺人在北京白纸坊印刷厂礼堂演了一个老段子,因为内容不合时宜,还没等演完,就被工人哄下台去。这种少有的尴尬一时使相声界不知所措。许多老艺人觉得新社会不需要相声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忧虑。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50年1月,在老舍、罗常培、吴晓铃等学者的支持下,由侯宝林、孙玉奎、常宝霆等11人发起,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相声《文章会》、《菜单子》、《绕口令》等段子经改写后,很快被拿到舞台上表演,受到观众和艺人们的欢迎。传统相声中的一些思想内容比较好的作品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等基本保留了下来。经过去芜存菁的改造,相声打开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从此不再仅仅是为了挣口饭吃而逗人一乐的江湖小技,成为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呼的真正的艺术。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看到传统相声的改进是必然和必须的。对于今天观众追捧传统相声,一些专家认为,这不过是都市人对底层民间文化的新鲜感使然。时代进步、社会宽容,一些优秀的和无害的老段子拿出来演,也无不可。但演员们也不要以为自己会说的老段子多就有多么了不起。常祥霖说:“许多老先生不会说那些传统相声吗?人家都会说,可人家不说。为什么?心里有一个标准。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定是体现表演者的艺术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好的相声段子一定是让人笑过之后有所启迪、有所回味的。”正如作家肖复兴指出的,人们对于传统相声的追捧,其实更多的是基于对相声现状的不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