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相声的表演(5)

3.要学会“破坏包袱”
    什么叫“破坏包袱”呢?就是指在演出中,善于把小“包袱”化成大“包袱”,把有反效果的包袱破坏掉,把“包袱”故意弄得不响,把一些零碎发笑的地方集中起来,为大“包袱”炸开作准备。演员要使好包袱,一定要会“破坏包袱”,不会“破坏”就不会使。一种是容易产生反效果的“包袱”儿。演出时要“破坏”掉,不让它发笑。例如《女队长》中的一段: 
    甲:那年闹干旱,那真是天干、地干、河干,井干、牛干、马干、粮干、米干……
    乙:全都干了?
    甲:只有一样没干。
    乙:什么没干?
    甲:我妈的眼泪没干。
    按相声“包袱”的规律,在说到“我妈的眼泪没干”时,应该是“抖”,快速说出来,让观众发笑。但从内容上讲,这个地方不能让人们笑,应该想办法把“包袱”破坏掉。“破坏”的办法是:在说到“我妈的眼泪没干”时,声音低沉,速度减缓;动作拖沓,节拍上与上面的语句不协调,这样就笑不起来了。
    还有一种是:按内容来看,句句都是“包袱”,使人发笑,但为了突出集中,要想办法"破坏”那些零碎发笑的地方,集中起来让人一总笑。例如《舞台风雷》中的一段:
    甲:年轻支书上场。(唱)“战天斗地永不败,革命谊情满胸怀。”
    乙:还是原来的词儿。
    甲:(唱)“老汉我今年十八岁…”
    乙:十八岁就是老汉了?
    甲:这不是显得年轻吗?(唱)“肩扛着书本…”
    乙:书本儿?
    甲:(接唱)“手里拿着报纸,怀揣着杂志,兜里装着笔记,腰里别着材料上阵来!”
    乙:这是大队支书?
    甲:邮局送报的!
    这一段中间;差不多每句都有发笑的可能,但为了让“包袱”集中,要去掉一些让人发笑的机会,凑成一个总发笑的机会。尤其是“肩扛着书本”以后那几句,非采取“破坏包袱”的办法不可。于是,表演时就这样处理了:“肩扛着书本……”“书本”→词已引人发笑,速度也够慢的,如果按这种速度唱下去,肯定一句一个“包袱”,笑声不断,但最后唱到“上阵来”时就笑不起高潮来。根据这样的情况,下面的句子采用“快板”式的唱法,一口气唱下来,让人们没有发笑的间歇,然后到“上阵来”——总爆发,取得最大的效果。这种阻止观众发笑,加快说唱速度,不给间歇的办法,就是“破坏包袱”的办法之一。说来说去,“破坏包袱”也就是使“包袱”的手段之一,“破坏”的目的是为了使响,要真正把“包袱”使响,必要的时候就一定要“破坏”。
    在表演部份中,多是从逗哏的角度总结的,但作为捧哏,还有它自身特有的功能,因此绝对不能忽略。实践中证明,捧哏的难度更大些。因为:
    (1) 相声中有子母哏,不仅要求捧哏要完成起承转合、烘托、翻包袱的作用,有时还起主要作用,有的甚至捧重于逗。
    (2) 在大量的一头沉节目中,捧哏演员要做到台词少而不僵,表演少而不懈,这是要见功夫的。有些节目捧哏在唱、表方面份量也较重。因此说,捧哏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像一些老艺人比喻的:逗哏的好比是划桨的,捧哏的好比是掌舵的。
    (3) 要求一个捧哏演员在表演的节奏上,语音、语气的协调上,感情的变化和神态的表现上,都与逗哏演员有机地配合好,处处要看火候。既不喧宾夺主,而又充份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称得起是个好捧哏。目前相声演员中缺乏捧哏的人材,也说明了当好一个捧哏演员,是不容易的。
    关于表演的问题说了不少,我认为最主要的一条应该是日夜苦练,精益求精,这样才熟能生巧。要想真正演好相声,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肯攀登,胜利的顶点是可以达到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