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大师侯宝林与新中国的新相声(1)


    团结起来奔新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开创了自己的新生活。
    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新社会里相声向何处去。相声在新社会里有没有前途?新相声不容易写。不像京韵大鼓尽唱忠臣孝子、义士节妇之类的东西。当时前门箭楼上开辟了一个曲艺演出场所,演出节目中就取消了相声。相声处于绝境。面临这种情况,相声界非常紧张,怎么办呢?难道新曲艺就没有相声了吗?我们今后怎么活下去呢?这怎么行呀?
    我当时不相信相声不能为新中国服务,我自己创作了《婚姻与迷信》、《一贯道》两个段子,证明相声是可以为新中国服务的。我想只要写出符合新社会需要的相声段子,群众拥护它,它是能够站得住的。我写的这两个段子,最初是在西单游艺社演出。这两个段子一出来,我就发现它站得住。尽管它还不够成熟。今天回过头看看,也许它是新中国最早的新相声吧!后来我们挪到前门外鲜鱼口迎秋茶社演出。我发现光是少数人搞新相声是不够的,人要愈多愈好。这时候孙玉奎、刘德智、罗荣寿等几个同志和我商量,怎么把北京的相声艺人团结在一起,大家来搞相声改革,我们需要一个组织。哪个节目能演,哪个节目不能演,要有人领导大伙儿来评定,大伙儿真正发挥“臭皮匠”和“诸葛亮”的作用,把旧节目改好,去掉旧相声中不健康的东西,使相声事业发展起来。
    于是我们决定建立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我们向市政府文艺处申请,于1950年1月19日正式建立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由孙玉奎、罗荣寿、刘德智、侯宝林等11人为发起人。相声改进小组旨在改革旧相声、创作新相声,推进相声工作。通过一段工作,我们把真正的相声艺人组织起来了(临时干几天的不算)。
    改进小组像个相声学校
    组织起来以后怎么办?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你在天桥,我在东西两庙;你在朝阳门,我在西安门;你在台上,我在地上,这不行,我们的相声还是不能改进。我想了一个办法,把大家组织到一块儿。我们在大李纱帽胡同租了一个场子,大约能坐二百人,名叫新华游艺社。我们在那儿边改进边演出,我原来在迎秋茶社演出,每月可以挣二百元钱。这样,我就辞去了那儿的演出任务,参加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演出。我跟大伙儿一样,挣零打钱。所谓“零打钱”,就是每说完一段,跟大家要钱。每天挣来的钱每天分,或者三天一分。我们的相声节目演出时,每天有人负责监听,哪句不合适,哪段不合适,哪个情节不合适。怎么改,大家研究。共产党领导的天下是劳动人民的天下,我们决不让有损劳动人民形象的相声节目出现在舞台上。
    我们这样做以后,群众立刻拥护我们,新华游艺社的观众拥挤得很,他们觉得高兴。花几个钱能听那么多的相声,过去侯宝林在剧场里一场只演一次,现在在这儿一晚上能听到两次,这多好!给钱的时候,我们是零打钱,拿着笸箩跟人家要钱,你给一分也好,给五分也好,给多少,我们都说:“谢谢您,谢谢您。”真有听一段相声给几角的。那阵剧场卖票才卖四五角钱一张。迎秋茶社的票卖五六角一张。我们组织起来以后,一人一次也能分几元钱,生活可以维持了。相声改进小组一直保持到1952年,由于演员参加北京市曲艺工作团,才解散。
    我们是个群众组织,经济上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团结了相声艺人,解决了大家的生活问题。到后来,我们还发展到招收学员。我们招收了七八个学生,都是艺人子弟,由我们管吃管住。我们也聘请了一些年老有病的老艺人,请他们教学生以及那些已经说了相声但是技术还不过硬的同志。老艺人照样拿份儿,但不上台,只管教就行。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是主角。我们努力演出,挣钱来维持这个组织。实际上,相声改进小组后期有点像个相声学校的样子。
    相声改进小组从开头到结尾。没有跟政府要过一分钱。它改革了旧相声,净化了相声,普及了相声,发展了相声事业,它在相声史上是有贡献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