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不学无术者诫——《假行家》泛谈

一个人,不管他是多么聪明绝顶,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样样皆通。即使是古代圣贤,近世伟人,也做不到这一点。人们缺乏某些领域、某些专业的知识,或者是根本不懂,这并不奇怪;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学习。而且只要肯于学习,终究是会掌握你所需要的东西的。 
    但在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种人:他虽然不学无术,却装出一副事事全懂的样子,到处吹嘘,自以为是,甚至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这种不懂装懂、令人生厌的人,不但旧时有,就是现在,我们不是也屡有所闻、时有所见吗?传统相声《假行家》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人物,应该说,这个人物是塑造的相当成功的。
    这段相声中的主人公叫假行家。假行家者,真不懂也。别看他什么也不懂,却自诩为“百行通”,你要一问他,“比老郎神多八出戏”。对假行家这个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手段是很高明的。他并没有用第三者乏味、冗长的概念语言来说明假行家的可憎、可厌(连人物的年龄、外貌、衣着等也略去不提),而是通过人物的全部活动来完成上述任务的。《假行家》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的就是药铺开张后的一场戏。前边窝心问假行家的一段,可以算作“垫话”。这个“垫话”设计的好,写的也很精彩。在这里,对假行家这个人物看似粗略的勾勒,实则却是细致的描写。假行家在这一细节里的“亮相”,使他的形象在读者(听众)眼里有了一个鲜明的轮廓。窝心问假行家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简直可以说不算问题,为什么呢?“赵钱孙李”底下是“周吴郑王”,不但稍有常识的人知道,就是小孩子,只要念过几天书,也可以做出准确地回答。但对假行家来说,却“要命啦”,因为他不知道哇!这个细节的选择,无论是对假行家性格特征的揭示,还是对整个故事发展的铺垫,都不能不说是有力的一笔!
    假行家不知道“赵钱孙李”底下是什么,这突出了一个“假”字;他在回答的过程中,又贯穿了一个“装”字。假的却偏要装成真的,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当小孩儿问他“赵钱孙李”底下那句时,假行家那一大段“顶针续麻”式的回答,成了一连串的“包袱儿”,看(听)到这里,真叫人忍俊不禁!什么“香火庙的娘娘”,什么“申公豹”,什么“十个麻子九个俏”,真是昏天黑地,胡说一通!通过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使人们感到:假行家不仅是愚蠢无知,而且还带有几分江湖气。最后的“火上熬粥”,使假行家接上了“周吴郑王”。作为这个小段落的结语,作者仅用了一句话:“嗬,绕了一百八十多里地呀把周吴郑王逮着啦!”这个“逮”字,用的既准确,又传神,真是妙极了!
    假行家“逮着”了“周吴郑王”,这明明是歪打正着,可那位窝心却把他当成了“圣人”并且委以重任,叫他当掌柜的,开起药铺来了。作者选择药铺,这是颇具匠心的。如果开了一个烧饼铺,或者是杂货铺,恐怕不会闹出后面的那些笑话。因为假行家再无知,烧饼、肥皂之类的东西总还会认识的。而药铺就不同了,它的专业性强,一般人都干不了,何况是假行家?但假行家却当仁不让,大模大样地当起掌柜的来了。作者选取药铺作为假行家的活动场所,这恐怕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环境”吧。人们不难想象,连“周吴郑王”都不知道的假行家,他怎能经营好药铺?他又怎能不出乖露丑、丢人现眼?果然,一系列可笑的事情发生了:从“白芨”、“银朱”的误为“白鸡”、“银猪”、到“附子”、“砂仁儿”的误为“父子”、“仨人儿”,把假行家的外衣剥露无遗,此时,假行家不懂装懂、可笑可憎的形象活现在读者(听众)的眼前。假行家几次卖药的洋相,决不是类似事件的重复,而是为了加深人物的刻划。如果仅是一次谬误,那不光是显得单薄,而且不能完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你看,连续发生的事件越来越荒谬,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不是吗,给顾客来个“白鸡”、“银猪”,充其量不过是陪点儿钱罢了,但到了把“父子”、“仨人儿”都作为药材卖给顾客的时候,问题就颇为不妙了:赔钱是小事,总不能连人也卖了呀!这些经过设置的情节,看来好像荒唐可笑,但却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惟其可信,讽刺力量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卖药当中的每一次谬误,都是对假行家的辛辣讽刺。他那种“自信”和“认真”的神态,犹如小丑脸上乱抹的油彩,更使人感到加倍的可笑。其中的许多“包袱儿”,既不是挤出来的,也不是贴上去的,看(听)来自然可信,并且富有幽默感,使人大有回味的余地。像假行家把小鸡儿的两个黑膀子用牙薅掉,跟顾客说银猪的成色足,不是洋白铜等等,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假行家把窝心爷儿俩当“父子”卖出去的时候,使得这位对他赏识的东家也不能不有所疑惑了:“我们孩子今年十一啦,敢情是药材呀!”后边这一句,真是难得的妙语!这既是窝心对假行家的不满,也是这位东家对自己的嘲讽:谁让你找这么一个任嘛也不懂得假行家呢!至于结尾处陈皮匠的两句话,更是对假行家(也包括窝心)的有力针砭。
    由于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生活,熟悉并了解自己所写的人物,在加上对单口相声这一艺术形式的驾驭能力,通过艺术地概括和提炼,使得《假行家》这篇作品具有以下一些特色:揭露、嘲讽假行家一类人物的主题思想,得到了艺术地表现;它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事件选择得当,情节夸张合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生动;作为相声的重要表现手段的“包袱儿”,设计精巧,深沉含蓄,与主题的阐发和人物的刻划紧密相连,很少节枝。这些方面都可作为我们创作新相声时的借鉴。
    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还有一些想法,只好再唠叨几句。假行家这个人,既然对药铺这行一窍不通,那为什么不请个内行来帮忙呢?问得有理。但假行家有他自己的想法。对这一点,作品中的交代,虽只寥寥几句,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却极其深刻:他为什么不请内行哪?“人家都内行,把人家请来啦,怕别人瞧不起他,他完全不要,自己来”。上述这段话,不是和今天某些人头脑里的想法极其相似吗?幸而假行家是药铺掌柜的,职权范围有限,如果他是什么“长”的话,那后果恐怕就不堪设想了。
    关于窝心,也得说上两句。这是个昏昏然的人物,和假行家有许多共同之处。正因为如此,他才赏识假行家。也正因为有他,假行家才能在药铺演出那场尴尬的丑剧。如果追究起来,在这个事件中,窝心不是也要负一点责任吗?最后,东家连同假行家本人,都作为药材被卖出,也可以说是对窝心的一种“惩罚”。
    我觉得,对那些不学无术而又刚愎自用的人,《假行家》是很可以起到一些惩诫作用的。这也许是今天重发和重播这段相声的主旨吧。
    要学真本领,莫做假行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