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马季走了,相声的天塌了!


    惊闻噩耗,撕心裂肺般疼痛,一代相声宗师就这么走了,走得如此仓促,如此突然,如此这般的让人挂念!
    一九三四年生于天津,二零零六年卒于北京,寿活七十二岁,马季的一生,是为相声艺术奋斗的一生,功勋卓著,前无古人,马季乃是相声艺术的一座丰碑!
    如果说侯宝林将相声由“技术”变成了艺术,使当初撂地的玩艺儿登上了大雅之堂,那么马季就是将相声发扬光大、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几十年来与相声同呼吸共命运,丰富了相声的表演手段,拓宽了相声的表现题材,形成了自己活泼、亲切,热情洋溢的舞台风格!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创作与表演并重,创作了大大小小的相声三百余篇,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其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高山仰止,望尘莫及。
    马季不仅是相声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相声教育家。马季授徒,与众不同,不仅教相声表演的技法,还培养他们创作相声的能力,不是送给你一条鱼,而是交给你钓鱼的方法,让你一辈子有鱼吃!这方面姜昆与冯巩可以说是受益终生。姜昆的处女作《迎春花开》就是在马季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可以说是手把手教出来的。《迎春花开》的成功,增强了姜昆的自信,捅破了相声创作的窗户纸,对他从事相声这个专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佳作迭出。冯巩、刘伟当初在天津的一家工厂业余演出,每逢节假日就坐火车到北京,带上他们写的作品请马季先生指导、修改,象早期的作品,《红娘》、《螃蟹的功能》等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们都成了相声界的中坚力量,在培养相声人才方面,马季更是功不可没。
    提到马季,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歌颂型相声,这也是相声爱好者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歌颂型相声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马季致力于歌颂型相声的创作与演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找舅舅》、《英雄小八路》、《友谊颂》、《海燕》,一时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当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供后来者汲取。从相声艺术的特点上来说,歌颂并非相声之所长,讽刺才是相声艺术的生命。我们今天来看马季的歌颂型相声,不能割断历史的链条,把它单独剥离出来讨论,结合当时历史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歌颂型相声是历史胁迫下的产物,当时相声的生存环境比今天要惨好多倍,几乎是奄奄一息,改行的,转业的,下放的,流浪的,广播里已经很难听到相声了,演员也都不说相声了。当时唯一可以生存的惟有歌颂型相声,作为相声演员,你要么去讲革命故事;要么去搞大批判,传统相声不能说,讽刺的相声更不能说,就是歌颂型相声也要经过层层审查,《友谊颂》能够播出,也可以说是侥幸。(见陈连升的“相声复苏的号角”)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相声界诞生了一批歌颂型的相声,除了上面说到的马季的作品之外,还有常宝霆、王佩元的《挖宝》、《万无一失》等作品。那么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歌颂型相声的功与过哪,以前在鲲鹏探讨歌颂型相声的时候,网友都督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说歌颂型相声延续了相声的一脉香火,使它得以(以那样的形式、方式)生存延续下来,不至于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当时歌颂型相声的存在与过渡,也就没有粉碎“四人帮”之后相声艺术的繁荣!更没有今天的成熟与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到,马季的一生与相声艺术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多么萧条,始终相濡以沫,不弃不离。
    歌颂型相声并非马季相声的全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的讽刺型相声占了绝大多数,且讽刺之犀利,效果之强烈,影响之广泛也是无人能及的。像《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多层饭店》、《百吹图》、《特种病》等等,至于单口《一个推销员》,群口《五官争功》更是填补空白之作,具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季的相声功勋卓著,八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之首,前不久获“牡丹奖”(中国曲艺艺术专项最高奖)之“终生成就奖”。此等殊荣,在相声界也只有马季当之无愧!
    马季走了,相声的天塌了!
     (责任编辑:admin)